当了25年“树保姆” 只为34株五针松

 2017-06-07 09:41  来源:

 ◆通讯员 曹远会 闫科任 吴明忠

25年来,他一直默默付出和耕耘,他像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管护着全球仅有的那34株巧家五针松。

他,就是巧家县白鹤滩镇杨家湾村的农民、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付洪树。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个人,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树保姆”。 2010年云南大旱,他将自家蓄积的18吨水从家里背到山上“喂”给了巧家五针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身边的感动》等栏目播出了他的事迹,他还获得了“昆明十大好人”称号。2014年,他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今年5月,他被评为云南省第二十二届劳动模范。

 1989年,付洪树因为长期爱护环境、保护林木的执着精神被聘为护林员。1992年,巧家五针松在白鹤滩镇杨家湾樟木箐不足1平方公里的极狭窄区域被发现。目前该物种全球仅有34株,且仅巧家县独有,因其稀缺和独有的属性,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按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标准评价,巧家五针松属极度濒危的珍稀保护物种,为全球最濒危的100个物种之一,被列为国家和云南省极小种群保护对象。

为了让这34株五针松存活下来,保护区给之前就管护着樟木箐山林的护林员付洪树增加了一项任务:精心看护五针松,并配合科研所搞好科研项目相关工作。

从那以后,付洪树便与五针松结下了不解之缘。为避免巧家五针松及其周围栖息地免遭破坏,他上岗以来,日日巡护,天天看守,对未获得批准的考察和参观人员进行耐心劝返,对持证拍照、调查生境、采集标本的科研考察人员,老付要求严格按照许可规定范围和内容进行,并进行全程监督,采标本的按照标明的个数、部位进行制作,一份也不能多,绝不允许带走种子,拍照的就只能拍照,不能带走一枝一叶。

2010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席卷巧家境内。当人们在抗旱中找水背水、解决自身生活用水的时候,付洪树却挂念着巧家五针松。他告诉老伴和孩子:“水窖中的水不能乱用我的,人可以艰苦一点,水要拿去浇灌巧家五针松。”他凭借多年经验,总结出了巧家五针白皮松在大旱之年幼苗及大树不同生长阶段的应浇水频率及用水量。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用自己瘦弱的肩膀,艰难地从家里的水窖将18吨水背到山上,“喂”给了长时间经受烈日高温炙烤的五针白皮松,成功地为他所管护的巧家五针白皮松“解渴”,安全渡过大旱之劫。

巧家五针松目前只有18株能够开花结实,但都分布在东、西两个坡面上,其遗传基础十分狭窄,居群间基因交流概率极低,发育极好的球果中有近半数种子是空瘪的,导致扩大种群极端困难。老付在各级专家和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采种育苗,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到目前为止,共培育巧家五针松苗木7千余株,如今,在他家附近的田地里,搭着塑料棚的“巧家五针松”幼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正茁壮成长。

付洪树说,34株五针松按照海拔由低到高的顺序编上了号、挂上了牌,每棵树他每天至少要看上一遍。每天清晨他都要爬上这座海拔两千多米的大山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他边爬山边为沿途的五针松除草,收集树的径流、物候等科研数据。每次进山他都是朝不同的方向,走不同的路,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整片山林的情况,整片山林巡护结束需要4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回路程有近7公里。

付洪树还经常到周围村民家里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保护巧家五针松的意义,劝导周围村民尽量减少到巧家五针松栖息地活动,减少对树体及栖息地的人为影响。

“我跟巧家五针松打了20多年的交道,就像照顾自己的子女一样,再苦再累都要给它照顾好,这是我的一份责任。”付洪树说。为了他钟爱的事业,如今已59岁的他依然每天跋山涉水,坚守在管护一线。为了巧家五针松,二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这一平凡而伟大的保护事业,为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保护生态而奉献出最灿烂的年华。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