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木甑子带富三名残疾人

 2017-03-17 15:19  来源:

通讯员 施汝春 胡华伦 张光荣

日前,笔者来到巧家县白鹤滩镇七里乡10组叶木匠加工厂门前就听到轰鸣声,走进加工厂,看见3个肢体残疾的木工师傅正在加工蒸饭用的甑子。

笔者了解得知,他们3人分别是巧家县大寨镇海口村三滩小组的叶礼云和白鹤滩镇七里乡的张光祥、陈升林。他们都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但他们身残志坚,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了既漂亮又适用的甑子,销售到昭通、昆明等地,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去年我共销售甑子3000多个,纯利润有15万左右。”谈起木棉花甑子的加工,叶礼云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现龄50岁的叶礼云,谈起自己的创业致富路,时而感到心酸,时而觉得欣慰,最终总算是苦尽甘来。据叶礼云回忆,从记事开始自己都是靠爬行走路,由于家离学校有七八公里,到了读书的年龄也只能呆在家门口眼巴巴的看同龄人去上学,每天只能在家看父亲做甑子。到了10岁,才到隔学校近点的外婆家寄宿读书,还专门带上妹妹给自己背书包。坚持到五年级毕业后,因家庭贫困,只能辍学在家做家务。当时家里正在修建房屋,他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学着做木工,边学边做,通过半年的时间才把自家门窗做好,左邻右舍都夸他心灵手巧。从此之后,左邻右舍便请他去做门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木制的门窗被不绣钢代替,请他做门窗的人越来越少。

一次,他听到一个亲戚在县城跑三轮车,挣到了钱。于是他把所有的积蓄用来买了一辆三轮车,到县城里“跑生意”。可坐车的人看到他右脚残疾,都不敢坐。导致他跑了3个月,没有赚到一分钱。叶礼云心里急了,这怎么办好呢?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把三轮车卖了,租地点打砖卖。

打砖卖,需要极强的劳动力,他又使不出重力,只能请工人,一干就是三年。可三年里,他才赚到一万多块。他思前想后,还是要做一样对体力要求不是太高的事才合适。

2012年,他又操起他的“老本行”做木工,将租来打砖的场地和房屋用来做甑子,一个人开始了半手工做(一半是用电锯,一半用纯手工)。一年下来,他纯利润达到了2万多元。

由于木棉花木材做的甑子吸水性强,做饭保温效果好,还有一股清香味。第二年开始,他做的甑子就供不应求。于是他购买并根据需要改装了加工甑子的机器,同时想到原来跑三轮车认识的两个朋友张光祥、陈升林,都和自己一样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还在跑三轮车维持生计。于是,叶礼云便主动找到他们,请他们到自己的加工厂做甑子,给他们1800元一个月,还供吃。同时承诺,如果生意不好时,他们也可以去跑三轮车;生意好时,他们又来跟着自己做甑子,这样两不误双增收。

张光祥告诉笔者:“叶大哥对我们真的很好,做甑子的时间从没有严格要求我们,我们有时是早上去跑三轮车,晚上跟他做甑子,如果甑子销售不好时,我们会两天才来跟他做一天,其余时间都可去跑三轮车,工资照样发给我们。如果销量好时,我们就会整天都和他一起忙。一年下来,我还是能挣到近5万元。”

“我们都是残疾人,要互相关心。”叶礼云总是这样说。叶礼云介绍,我们脚不方便,但手灵活,做木工很适合我们,我们不能给国家添麻烦,要把做甑子的传统工艺做好,传承下去。

谈到叶礼云对他们的关心,陈升林说:“他以前去找工作,因为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腿脚不利索,总是到处‘碰壁’,跑三轮车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感谢叶大哥给我们提供一个打工的机会和平台,我一年还能存2万多元。”

叶礼云除了做木工的时间,还会到外面跟商家对接,把甑子行业做大做强。同时,叶礼云介绍,今后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江边一带的大量木棉花树要砍伐,这能为加工优质的甑子提供更多的原材料。他表示还要扩大规模,将木棉花甑子推销到各地,同时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带领更多的残疾人共同致富。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