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坡改梯”改出村民“致富路”

 2016-05-07 09:43  来源:来源:云南日报

本网讯(通讯员 施汝春)初夏,笔者穿行在巧家县马树镇的田间地头,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一层层的水平梯田、一个个的蓄水池……这一切,都是巧家县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项目的景象。综合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建设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培育产业生长“沃土”,坡改梯改出了山区群众的“致富路”。

巧家县域内坡耕地面积大,垦耕指数高,植被稀少,降雨少且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坡耕地土壤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低,土地生产力不高,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生态功能脆弱。

近年来,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巧家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土保持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重点,以水保监督执法为保障,防治结合,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巧家县2014-2015年坡耕地治理项目规划总面积8.3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2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6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天干一团火,下雨遍地流,水往河下跑,人在梁上愁。”这是巧家县马树镇小河塘村在实施水保项目前的真实写照。

巧家县水务局局长张顺良介绍,巧家县坡耕地面积大,耕作条件差,土壤跑水、跑土、跑肥现象严重,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造成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根本措施。

“以前,我们这里是‘三跑田’,遇上大雨,洪水泛滥,颗粒无收,日子苦不堪言……”日前,笔者在巧家县马树镇小河塘村采访时,村民尹巧珍这样回顾村里曾经的土地状况。

2014年6月,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经过竞争立项落地到小河塘村,沉寂的山村沸腾了。建耕作路、修水沟、建水渠、修蓄水池……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整个工程全部实施合同管理,水务局派技术人员常驻工地,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云南润滇技术有限公司派监理工程师现场监理,加强合同管理,规范施工程序,设立公示牌,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概况、投资规模等有关工程情况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近年来,巧家县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治得好、管得住、群众能致富的目标上,为提高机修效益,对前半年完成的机修梯田,推行“边机修、边培埂、边深耕、边卧肥、边整地、边播种”的“六边”措施,全部推广种植洋芋,保证新修梯田不误农时,实现了当年兴修、当年种植、当年增效的目标,全面促进全县梯田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巧家县委书记张华昆说。

目前,巧家县共有43493万亩水平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369.7万公斤,拦泥25万吨,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

经过半年的施工建设,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平整地”,自然环境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粮食产量得到稳步增长,特别是“梯田+马铃薯”和“梯田+蓝莓”成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后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

“我就是看好这片土地才来发展产业的。”云南汇通农产品有限公司邓文通直言。他在河塘村流转土地800余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规模发展蓝莓产业。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的“拼盘效应”和牵引带动作用,催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区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渠道。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