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脱贫的领头雁

 2016-12-04 09:21  来源:

◆通讯员 朱绍玖

朴实无华竞风流——镇雄县赤水源镇铁厂彝族村党总支书记文启国,一个中等身材、略显瘦小而方正的脸颊上一双坚毅的眼睛透着无限正能量和无限希望。真正不惑之年的他,朝着梦想,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

面对荣耀 只是种子

常言道,一颗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掉,也可以成长;文启国出生于镇雄革命老区赤水源镇铁厂彝族村一个贫苦家庭,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正在读高中和大学的两个孩子;为了改变贫困的家庭窘况,他除了在农村常规种地,还学习过特色种植,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铁厂彝族村的带头人,一是其父亲就是群众佩服的老支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二是他自己就是一个敢作敢为,善于替别人着想,待群众如亲人的“老实人”。所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只是一粒群众喜欢的种子”

文启国说得好,“我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我是咱山沟沟里的农民”。从2004年当选为村支书和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至今已连续多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十多年来,他手不离劳动,身不离铁厂,心不离群众,先后荣获全市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奖”先进个人,连年荣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铁厂村三委也连年荣获众多的荣誉称号。最值得庆贺的是,铁厂村2016年有225户770人将实现整体脱贫,但他始终淡泊名利,坚持敢试敢闯、坚持扎实苦干,为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不辞劳苦、殚精竭虑。

面对难点 群众至上

面对热点难点,文启国不知处理了多少棘手的事情——比如全村群众怎样增加主要经济来源?怎样改变经济作物?怎样外出务工?怎样就地务工?怎样解决生产生活用煤、用电、通路、通水等热点难点等问题。

文启国处理事务的诀窍是什么呢?第一,时刻不忘让群众满意。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达成共识后,说到做到。第三,凡事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文启国说得好,作为一把手,不仅要“把群众放在心上”,而且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铁厂村从没有一人到镇里、县里上访过。有问题,找支书就能解决。

令人惊叹的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年从4月底启动到10月底仅6个月时间,镇雄县赤水源镇铁厂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33.4万元。其中,600户民居风貌改造工程全部完成,250户房屋加固工程全部完成,安装路灯46颗,栽种行道树250棵,还维修了一条村组公路……

近两年来,在文启国的带领下,铁厂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2000年前,铁厂村还是偏僻崎岖、条件艰苦的特困村,全村5165名群众还散居在18个村民组,生活用电奇缺,生产用电完全没有,道路也没有一里油路和硬化路,群众饮水主要靠肩挑,产业结构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农民年人均收入刚突破千元大关。如今,铁厂村民多数实现了集中居住,全村完成了农网改造,修通了油路,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家家门前修通了水泥联户路,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村里还新建或引进了晋泰药业,新发展了中药材、经济林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形成了各类产业全面发展、协调并进的崭新格局。2016年,铁厂村经济总收入将达到34433333元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比2000年翻了4番。

面对贫困 奋力改变

过去的铁厂,地下无矿产,地上石厚土薄,号称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村级体制改革后,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文启国首先把全体村干部的思想行动全部凝聚在一起,形成团队作战攻坚。文启国团队带领村民坚持不懈地修河坝、建水池,绿化荒山、治理土地,发展农林,发展特色产业,大打脱贫致富攻坚战。缺少树苗、种子,文启国就带领群众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山上早出晚归采种籽。为了确保树木成活率,他和群众采取“责任到地块、到树”等栽种方式。正是靠着“栽活一棵不愁一坡”的顽强毅力,如今铁厂村,单是经济林就达3000亩,全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2%以上,村民人均2亩多用材林,户均1亩经济林,一个曾经贫困潦倒的穷山村,变成了满是宝藏、瓜果飘香的绿色银行。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没有条件发展工业的条件下,文启国靠自身的服务,靠铁厂独有的生态资源环境,靠良好的信誉引来了晋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在该村的老鸦村民组种植附子300亩,主要是走“订单农业”的道路。在他的带领下,定出了“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公司和群众一致同意实行订单农业“合同收购”( 由公司提供全部种苗、提供技术和培训,最低保障每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真正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文启国说得好,“我知道,在地方、基层工作的领导同志面临着多重压力。特别是群众的整体利益和个别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众集体利益矛盾地交织在一起,使每做一项工作难度都很大。个别群众的不配合、不通融,使整个工作进退维谷,甚至焦头烂额。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把群众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不能轻易让一个群众因为我们要推进的某项工作而横遭不幸。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政治伦理底线。”

在新一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文启国积极争取和发展产业扶贫和民生事业项目。近年来,文启国带领大家把山水林田路和家门前的院坝、池塘等综合起来进行彻底整治,多方融资投资20万元打造的“犀牛塘”景点,既改变了群众生产条件又改变了生活条件,让家乡成了人们常来观光的一个亮点。

铁厂村刘家坪,又是全县乃至全市全省难得的一个“统规自建”亮点。在这里,全村没有安全住房的131户600多人口将成为脱贫致富的又一个“典型”。他们自己建自己的房子,还有工资、有收入(政府补助的钱直接打到农户手中)。有人说,这里的群众老实肯干,就是源于支书老实肯干;有人说,这里能够建设成镇雄的后花园,就靠村里抓落实;有人说,这里的群众如此受益,全靠村务全部公开,全靠村里有个好支书。可是文启国却说,这里的房子建成一流的设计、一流的风貌、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满意,主要是县里的领导经常指导的结果。

欢喜做事,事劳而不觉其累;良友伴行,路遥而不觉其远。这是文启国的又一个侧面。

“当了村干部,就要多一份责任”。文启国同志经常这样教育其他干部,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社会稳定、新农合、新农保,镇村所涉的各项工作,经常是全镇第一名。铁厂村所涉的公益事业、新农村建设,均有他率领两委会一班人忙碌的身影。或许,他的事迹不够轰轰烈烈,或许,他的故事不够惊天动地,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真实,正是这种敢于担当、敢于作战的精神让我们更加亲晰真切地看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

作为共产党员,人大代表,文启国始终以一颗慈善的无私之心,心想着家乡的发展、情系着革命老区、奉献着贫困群众。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带头为灾区捐了款。他先后把被市县镇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作者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的奖金也拿来关心资助五保老人。他在赤水源镇是出了名的好支书。在铁厂,村里的群众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或者主动上前帮忙到底。他还自己贴钱为村里生病的孤寡老人送医治疗,孤寡老人去世后甚至亲自主持操办丧事,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

文启国,虽不到40岁,为了老区脱贫攻坚,看面容他已经提前老化了许多许多。但是面对家乡的脱贫工作,他依然初心不改,依然像一个小青年一样干劲十足,依然马不停蹄地奋战在主战场上。文启国不愧是带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