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之光——昭通市区老科协义务服务“三农”活动纪实

 2017-01-10 09:59  来源:

◆通讯员 陈剑宁

怎样搞好扶贫,确保山区农民有一条可持续增产增收致富的路子? 昭通市老科协想为山区农民所想,全心全意为山区农民办实事,让山区农民发展产业,走向致富道路。

发展榛子产业 推进扶贫

昭通市老科协倡导协会广大会员在鲁甸县江底镇坡脚村组建欧蒙榛子种植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发展新型植物粮油产业,为稳定农民增收进行了有益探索。市老科协广大会员绝大部分是已经退休的党员干部,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余热,精心深入一线指导农民发展新型植物粮油产业。如今坡脚村的独股水社和老院子社榛子试验示范地,去年刚引进栽种的300多亩榛子幼苗长势喜人,有的已长了一米多高,并开始挂果。

坡脚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海拔2300多米,土地贫瘠,居住在那里的农户祖祖辈辈靠种洋芋和产量低下的包谷生活,经济收入的路子不宽,脱贫致富的难度较大。为寻找一条可靠的脱贫致富路,市老协会员、退休党员领导申时贤曾到各地调查,并去到中国农科院、辽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地方向专家请教。在专家们的倡议指导下,他选择引进推广适宜在坡脚村等地种植、并具有食、药、油兼备的世界一流的大榛子。此大榛子的优势在于只需一次投资,30年至50年受益。从而解决了农户种包谷、洋芋年年需不少投入的困难。

申时贤的行动得到了市老科协的支持,市老科协去年初便向市政府、市科协呈报了科技推广立项报告。买种苗需不少资金,申时贤便约上四位热心科技事业的同龄人,凑足32万元种苗款,他们去到独股水社做通48户农民用土地入股的思想工作,由申时贤等出资买苗,出技术,农民参与管理,按股分红。去年3月他们就从辽宁果树研究所买回种苗并成功按规范移栽,前景看好。

培训养蜂技术

2016年9月4日,昭通市老科协在昭阳区盘河镇举办中华蜜蜂养殖技术培训。近30位渴望养蜂的农户认真听取了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授。

9月4日那天,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参加那次养蜂培训的农户从该镇的油榨房村和新店子村,冒雨而来。技术讲座由市老科协昆虫学专家杨建设主讲。他运用农村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朴实语言,将农科技术变为和老百姓杂谈,并用图片等实物边讲边教。他讲“中蜂”在中国已有十分漫长的历史,但目前仅存200多万群;他介绍通过“中蜂”采花授粉,农作物可增产三成以上;介绍养“中蜂”是一种发展生态环保的产业,谁不讲卫生乱放乱养还将受到“中蜂”的惩罚。他提出在“中蜂”养殖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五种病虫害及防治对策;他还结合自己养蜂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四季的养蜂技术,并拿出新式蜂桶给大家介绍如何做好新式养蜂桶,如何做好分群,如何给“中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展环境。他的讲座赢得了参训人员的热烈掌声,纷纷反映说:“他们虽然养蜂多年,但养蜂的系统知识才第一次知道。通过培训对今后进一步发展“中蜂”养殖更有信心了。”

昭通市老科协把“中华蜜蜂”养殖作为发展“空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如今全市各地的示范户已有100多家,已养“中华蜂”1000多群。为了加速发展“中华蜂”养殖业,市老科协曾向市政府建言献策,以及向市科协、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汇报,取得市科协对发展“中华蜜蜂”的重视。

在市老科协的鼓励下,外出务工回乡的青年崔淑文拿出务工的收入回乡投入养“中华蜜蜂”。去年春节刚过,她就急急忙忙地买回蜂桶、蜂苗,租用场地,雇请养蜂人等,投资超过十万,在盘河办起了两个养殖场,现已有“中华蜜蜂”150余群。

去年四月下旬一天,风和日丽,市科协和市老科协的负责人一行不顾山高坡陡,去到崔淑文的养蜂现场参观,遇到崔淑文的蜂群出现分群。这既是好事,又是难事,好就好在蜜蜂分群标志着蜜蜂快速增长。由于蜂王带着分出的蜂群另立门户,它们停留在高大的树干上,如果不及时招回,分离的蜂群将跑掉。为了留住蜂群,保护养蜂人的利益,市科协和市老科协的负责人不顾气候炎热和饥渴,不怕蜜蜂蛰人,大家找楼梯、取网兜、爬高树将分出的蜜蜂一群一群招回,一直忙到下午4点多钟,才将分出的6群蜂招进蜂房,避免了损失。

配合相关部门 搞好精准扶贫

2016年6月2日,受昭通市水文局扶贫驻村工作队的邀请,市老科协负责人一行前往大关县寿山镇益珠村和高坪村,对两村流域河道治理、村镇建设和移民安置点安全等事项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规划和治理的初步意见。

益珠河是由两条贯穿益珠村和高坪村的小溪在益珠集镇汇集而成,因暴雨而产生的山洪灾害严重威胁到沿河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镇、村如何治理好益珠河迫在眉睫。上午7时,市老科协马林武不顾一路颠簸,一去到溢珠村,不顾乘车疲劳跳下车,拿着相关图纸直奔现场察看和询问相关情况。在无任何实测资料的小流域高山狭谷中,马林武凭他几十年水文工作的实践经验,对该地区产生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积量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向在场的镇、村干部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要求技术人员搞好平面图勘测,在收集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再综合拟定治理办法。之后,市水文局有关领导和大关县寿山镇有关领导对搞好溢珠河治理增加了信心。镇、村干部称赞市老科协下到基层调查为该地精准扶贫、按时脫贫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调研龙头企业 指导产业发展

2016年4月11日,市老科协会长王声荣深入被云南省林业厅列为“省级龙头企业”、“云南省核桃定点育苗基地” 和被省科技厅列为“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 的庆丰果树有限公司进行调研。

庆丰公司总经理赵庆尤从小喜欢学习种管苹果,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他跑遍全国学习水果栽培技术,创新培育出“富士2001” 、“烟富”和桃王“99” 等苹果、桃、梨、李、杏新品种,被誉为昭通的“赵大苹果”、“赵大桃子”等,他培育出的优质苹果已遍布昭阳、鲁甸、贵州威宁等地,推广面积达20多万亩。2005年起,他接受昭阳区林业局和三甲村委会的委托,开发研究核桃新品种,经过他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研究,创新培育出了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庆丰一、二、三号”优质核桃。近些年来除了他自己栽种1万多亩外,优质苗木已销往云、贵、川毗邻地区,优质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亩。赵庆尤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凭着他坚韧不拔的钻研、创新精神,如今已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老科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他的作为感动了不少人,去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到山区培训林农技能

2016年5月31日至6月16日,昭通市老科协会员迟焕毅应邀前往镇雄县的场坝镇罗汉村和五德镇的大水沟村举办了果树种植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山区林农200余人。

镇雄县属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十分差,迟焕毅结合当地的实际和老百姓种植核桃、板栗、梨、桃、李树的现状以及林农需要解决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传授理论知识和实地操作技能,并到现场进行果树的嫁接、修剪等技术操作示范,得到广大农民好评。

抓好生态建设 服务旅游开发

市老科协会长王声荣、昭通市科协副主席周亚萍等去年7月8日到鲁甸县新街的冯家湾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调研,鼓励公司负责人以抓好生态建设为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搞好旅游开发。

冯家湾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山包的山下端,又地处昭鲁居民饮水源渔洞水库进水口上游,山水风光秀丽,有的人誉之为神仙居住的地方。2016年1月,原长期在外打工,积攒了一部分资金的冯波决定返乡创业,他找到市老科协会长王声荣指导他。王声荣带着相关专家与冯波一起分析了冯家湾的优势,建议他开发生态旅游。在王声荣等的指导下,冯波将龙树河冯家湾段两岸河边地一千多亩全租过来,分期开发,创建了一个适应生态旅游区。冯波按专家们的规划,一面修路建园,一面从昆明请来技术人员引种了70多亩荷兰豆。如今,那70多亩荷兰豆长势喜人,已有两米多高。从种到收仅4个月,平均每亩收入在8000元左右。他不仅种好自己的70亩,还带动该地供销社种了250亩,山上示范户2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助力殡葬改革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城同创”和“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市区老科协到昭阳区靖安镇、永丰镇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一连数日,考察组先后对城区周边环境、靖安镇大耆老村攻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昭大”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洒渔苹果产业、永丰镇小闸村陈家营等进行了实地调研。

通过调研,对老同志们启发很大,纷纷表示,作为一名老年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力所能及地为“四城同创”和“殡葬改革”等工作献计出力、发挥余热: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当好身体力行的宣传员,向广大老年朋友介绍市区城乡建设的新变化,动员老同志们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带头执行火葬政策;二是要围绕市区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撰写调研报告提供给相关领导决策参考;三是要根据殡葬改革相关政策,结合实际,创作出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并带头组织相关老年文艺团队深入到社区、乡镇进行宣传演出,扩大影响,用实际行动助推“四城同创”和“殡葬改革”。

到老年公寓调研

2016年9月12日下午,昭通市区老科协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到昭阳区旧圃镇康态老年公寓调研,并就如何做好以医养老工作与昭通康态老年公寓进行座谈。

昭通康态老年公寓是昭通市中医院与昭通市宇龙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克华联合创办的“医养一体” 的社会服务机构。在座谈会上,陈克华首先给大家介绍了康态老年公寓的基本情况,该公寓现有床位708张,公寓里的护理人员都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为入住老人提供良好的保健和医疗服务,让入住老人都有亲人陪伴的感觉。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