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个春秋年华 65载医者仁心——家两代乡村医生的行医纪事

 2016-06-02 18:56  来源:

通讯员 郑远见

张练学是昭阳区炎山镇屋角村50年代唯一的赤脚医生。1950年那个播种梦想的春天,他开始了自己的村医工作。

人生病不会挑时间更不会挑天气,张练学出诊也不会因时间或天气而改变。无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赤日炎炎、冰冻三尺,只要老百姓有病痛,哪怕在漆黑的夜晚,他总是提着马灯行走在泥泞不堪、凹凸不平的山路上。跌倒爬起、爬起跌倒,鞋子磨破了,脚扭伤了,那坚毅的身影却一直在前进。山间亮起的那不仅仅是一盏马灯,那是照亮生命的希望之光呀!

30年后的一天,严重的风湿病让老张无法再行走了!焦急的他一下子老了许多。可他急的不是自己身上的病,而是那些卧病在床的父老乡亲!再三思考后,老张把女儿张翠惠叫到病床前谈了很久……在父亲的劝说下,刚读完高中的女儿毅然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那是1980年播种梦想的春天。从此,父亲杵着拐杖,女儿搀扶着父亲,两辈人继续行走在大山大水之间,山间再次亮起了那盏生命的希望之灯……

1989年的一个凌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让张翠惠从睡梦中惊醒,直觉告诉她:一定又是有危急病人等待救治了!开门一看,满身泥泞的患者家属早已经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家属告诉张翠惠:他75岁的父亲在家里抽搐昏迷了。张翠惠二话没说,拿上药箱立马上路。雨后的山路满是泥泞,跌倒爬起、爬起跌倒,可她一刻也不敢耽误。因为她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患者家里。张翠惠当即给病人检查,发现体温40℃,高热昏迷。立即抢救,物理降温、打针、输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老人终于清醒了。当老人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守在自己身边的张翠惠,眼眶湿润了。老人的儿子满含泪水颤抖地说道:“爹,你醒啦,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啦,张医生是咱们的救命恩人啊……”但张翠惠依然不放心,一夜守护着老人,直到第二天下午,老人病情好转后,张翠惠才又匆匆离开。由于太过疲惫,加之山路湿滑,走到马家梁子陡坡时,张翠惠一不留神,连人带药箱掉下了2米深的山沟。等她醒过来,已是第二天了。父亲含着泪水告诉她,是村里人背她回来的,她的右腿骨错位了。

经过一个星期的休养,为了那些卧病在床的乡亲们,张翠惠毅然背起药箱,杵着拐杖,又踏上了崎岖的山路……

为了乡亲们的健康,张翠惠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她说,她不是个好女儿,不是个好妻子,也不是个好妈妈。记得小儿子才满月的时候,张翠惠就把嗷嗷待哺的孩子背在背上,挎上药箱奔波在路上。结果把孩子冻坏了,丈夫气得破口大骂。可第二天,她又继续行医治病了。还有一次,丈夫支气管哮喘要输液,可听到孕产妇李丹难产了,情况危急,她没顾上丈夫,立即赶去接生。当她回到家,看着病情加重的丈夫,心里有说不出的内疚……

多少次,望着满头白发的父亲,嗷嗷待哺的孩子,辛勤操劳的丈夫,满怀愧疚的张翠惠曾在暗地里偷偷哭泣,也曾想要放弃,可是,一想到全村两千多父老乡亲,她又下不了这个决心。她总想,如果我不干了,乡亲们生病了怎么办?我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病痛折磨吗?父亲曾经在这条路上坚持了30年,难道我不能坚持吗?

多少次的反复挣扎中,耳边总是响起父亲的那句“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话语。从父亲的谆谆教诲中,张翠惠深深感受到自己不仅背负着父辈的希望和嘱托,更承担着守护广大乡亲父老生命健康的使命。最终,不论多苦多累都要继续坚持的信念激励她在乡村医生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走下去、走下去……

时间都去哪儿啦?一转眼,就走过了35个春秋,行医治病半辈子,只剩下满脸皱纹了…… 如今,张翠惠到底救活过多少生命垂危的病人,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而经她接生的400多个孩子,包括一些孩子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

加上父亲从医30年,两代人整整坚守了65年!65年的医者仁心,65年的忠于职守,65年的无私奉献……两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里,装着的是老百姓的困难和疾苦;装着的是老百姓的健康和幸福;装着的是老百姓的希望和未来……

其实,在磅礴险峻的乌蒙山区,张医生两代人的故事只是众多医疗工作者的一个缩影,细雨看似平凡,却能“润物细无声”,不求回报的奉献出满腔热情;“春蚕到死丝方尽”看似普通,却奉献出了一颗晶莹圣洁的真心。医务工作者是投射到患者心里温暖的阳光。面对神圣的职责,我们必须兢兢业业;面对充满期盼的目光,我们理应义无反顾;带着一颗平常的天使心,你、我、他,每一个医疗工作者都是最美的风景。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