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举办插秧大赛 稻田变乐园

 2016-05-25 10:44  来源:来源:微昭阳

 5月24日,连日暴雨突放晴,第二届插秧比赛开始咯!

核心速读

插秧高手们齐刷刷地站立在水田里,准确抛秧、迅速分秧、均匀插秧,为选手们助威的锣鼓敲起来了,在场助兴的山歌唱起来了,乡村舞蹈队舞起来了,田间拔河时的加油声响起来了,在场人群乐起来了……

今天上午,昭通市昭阳区第二届插秧大赛在有“鱼米之乡”美誉的苏家院镇坪子村木瓜林组如期举行,充满了浓浓乡土味,引来了阵阵欢笑声,让人禁不住生发出了如此感叹:都说田间劳动很苦类,这里的农民却把它变成了满满的乐趣!”

见闻

重科普,使栽秧成为要求高的技术活

苏家院镇地处昭鲁坝子,昭通有名的“鱼米之乡”,当地万余亩水田纵横交错,是省级稻谷高产示范区,农耕文化积淀深厚,稻谷一直是当地的一个主打特色农业产业。

上午9时许,当地被精挑细选出来的78名插秧能手以所在村组为单位,以6人为一个小组,年龄跨度为20岁至50岁,组成了13支插秧参赛队伍,在各自领队带领下进行插秧比赛开始前的热身,秘密商讨着团队比赛方案,每个参赛队都想最先又好又快地完成各自288平方米的稻田插秧工作,让赛场上弥漫着一股大赛前的“硝烟”。走访中,不少参赛队员坦言,为了这场插秧比赛,所有队员们真是蛮拼滴,最近一直挥汗如雨地下田,忙着苦练插秧技术,只为能在今天的赛场上大显农家的灵巧身手,大展劳动者的迷人风采。

9时30分,昭阳区第二届插秧大赛正式开始,只见78名带着斗笠的队员迅速进入水田,熟练地把捆好的稻苗分散抛开,在稻田里立杆、拉线,用于测量株距、拉直行向,然后每人一手拿着稻苗,另一手快速从中分秧、插秧,栽好秧苗后再往后倒退着行走,再立杆、拉线、分秧、插秧。就这样通过协同作战,偌大的水田里不断整齐而均匀当地栽上了一排排绿油油的稻苗。

“其实,栽秧是一门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在比赛现场,苏家院镇农科站站长徐敏说,这次插秧比赛的评选要求比较高,具体评选标准包括:插秧速度要快,所栽秧苗要正立、均匀,每10株所栽秧苗横向竖向看上去都要在一条直线上。另外,在平时的标准化栽秧劳动中,栽秧人员必须按照4寸小行距、4寸株距、8寸大行距的种植规格来栽种秧苗,这样才有望达到后期均匀采光和稻谷丰收的栽秧目的。

靠着熟练的栽秧技能和良好的团队作战能力,大坪子栽秧队在13支栽秧队中脱颖而出,蝉联了本届和上一届插秧比赛的第一名。

创新

“种”文化,让田间劳动者快乐起来

据昭阳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张志介绍,昭阳区第二届插秧大赛由苏家院镇党委、苏家院镇政府、昭阳区文体局、区新闻中心主办,由昭阳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鹤舞高原演艺有限公司、苏家院镇文化站、苏家院镇农业服务中心共同承办,以“百姓大舞台 相约木瓜林”为主题,旨在传承农耕文化,推广农业科技,推介当地农特产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推进科技普及、文化下乡和全面健身。

“我们通过举办这次插秧大赛,就是要完成从送文化下乡到在乡下‘种’文化的转变,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实现文化富民乐民,也就是让群众在家门口休息时甚至在田间地块里劳动时也能乐起来。”昭阳区文体局局长李战说,通过去年成功举办了昭阳区第一届栽秧大赛后,今年的栽秧大赛进行了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创新,侧重接地气、本土化、乡土味,力求参与感、感染力和快乐度,让群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搭建在田间沟渠上的舞台摆放着稻谷、稻米、风机、石碾子、稻草垛,一头头耕牛在田间忙着犁田耙田,建在边旁路旁的农舍间鸡犬之声相闻……在活动现场,记者随处可见独特的本土元素,随时感受到浓郁的乡土味,更是感受到了劳动者们的快乐——在插秧比赛现场,除了选手们争分夺秒地分秧插秧,现场也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比赛一开始,放置在比赛用田旁边的6面大鼓立即被敲得嘭嘭作响,现场观众加油声不绝于耳,当地乡村舞蹈队在台上翩翩起舞,20多名当地山歌歌手们站在田里扯着嗓子,宛转悠扬地唱起了充满田园野趣而且已成为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昭通本土山歌,昭通知名山歌大王石正富也受邀赶来现场放歌助兴。在山歌对歌会上,各种经典山歌特别是即席创作出来的山歌随着歌声“流淌”出来,只见一个女歌手刚唱完“大田栽秧栽四方哟,秧苗出土绿旺旺;春天播下一粒种,秋天收田万担粮哟”,另一个男歌手马上应和地唱出“大田栽秧行对行哟,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要找秧鸡伴,唱歌要找唱歌郎哟”……

在田间拔河现场,每队12名队员在站在田间泥塘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劲前拉着绳子,观众加油声和获胜者的欢呼声吹皱了一池池田水。

在抛秧苗游戏里,队员们拿着一把把捆好的秧苗,往放在6米开外的水田里一个箩筐中,比的就是又稳又准,每个把秧苗准确投入箩筐的人都可获得药膏等纪念品。

是的,在苏家院农家看来,在插秧时节,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株株秧苗,更是种下了丰收的希望和生活的甜蜜;他们也觉得,田间的劳作虽然辛苦,却可以充满劳动时的热情与希冀,主动享受到劳动的乐趣与活力,再把这些统统放在心里、挂在脸上、唱成山歌,留住田园野趣、记住情怀乡愁、守住农耕文明,这就是“苏家院人”能这样长期在田间地块快乐劳动的精髓和风采所在。

愿景

树品牌,让木瓜林贡米尽早“走”出去

“我们苏家院镇双河村木瓜林组生产的木瓜林大米有过悠久辉煌的历史,一直是清朝嘉庆年间进贡朝廷的贡米。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曾在这里修建粮仓屯粮,这个粮仓现在还被保存着,用来专门囤积‘木瓜林大米’,再人背马驮地运到昆明呢!木瓜林组至今还沿用着'龙家仓'这个地名。”在欢迎辞中,除了向大家推荐苹果、李子、高原冷凉蔬菜等农特产品,苏家院镇党委书记张兴更是如数家珍地推介了木瓜林贡米。据介绍,当地种植了2000亩高产稻谷样板,全镇稻谷种植面积现有1.2万亩,亩产量达400至700公斤,市场价略高与普通东北大米,每公斤售价为4元至10元,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说实话,我们举办插秧大赛,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木瓜林贡米打造成一个好品牌和一个大产业。目前,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大型的大米加工厂。”张兴书记说,近年来,通过推广农业科技,统一品种选育、田间管理、虫害防治、种植规格,2005年木瓜林大米成功注册了地理商标,2011年获得无公害产品论证和无公害产品基地认证,为木瓜林大米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当地农民介绍,木瓜林这片土地属白油泥沙,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土壤肥沃,所含微量元素十分丰富,非常适合生产优质大米。当地所产的木瓜林大米品种独特、品质优良,外形酷似鸭蛋,色泽半透明,颗粒饱满,具有外地大米不可比拟的几个优势:当地所产大米从不进行抛光、打蜡,均按照传统加工工艺进行生产,当地生产的大米如果用本地砂锅煮熟后米粒就会竖直向上,呈规则排列,香喷喷的香气使人一闻到就想吃;若煮成稀饭,像猪板油一样粘糯细腻;成为冷饭剩饭后不容易返生变硬,口感依然松软。

文字|春城晚报记者 申时勋

图片|李仁安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