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小村变奏曲

 2019-09-19 09:34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4月以来,《昭通日报》开辟“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专栏,为广大作者展示昭通巨大变化提供了平台。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自己风雨大半生的切身感受,写成一篇篇文字,几篇拙作先后见报,令人感慨万千。今天,让我再次夸夸我的家乡落水洞吧!

家乡落水洞村,位于昭阳区靖安镇中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

出 行

20世纪60年代,昭(通)大(关)公路修通,村里一南一北有两条小路相距1公里向东通往公路,路上,两人相遇就会“擦肩而过”,属于那种典型的羊肠小道。后来,又在村后平出一块场地,比原来缩短了一大半路程,全村老少好不欢喜。

土地承包到户时,一户白姓人家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搞运输,开了私人拥有机动车的先河。过了几年,拖拉机逐步增多,静悄悄的村子渐渐热闹起来。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停满大货车、小轿车,成天喇叭声声。每逢节假日或红白喜事,外出工作和住在城里的落水洞人,把轿车源源不断开进村里,稍来迟些停车都成问题,百余辆车把个村子挤得水泄不通。

居 住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有的人家节衣缩食攒着点钱,从外面买来木料、土瓦,翻盖了住了多年的茅草房顶,换成了新型瓦房,显得气派起来。进入21世纪,人们嫌瓦房老旧,开始用打工挣来的钱购进水泥、钢筋和红砖,建起了为数不多的几栋砖混小平房,令人羡慕不已。如今,乘着靖安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的东风,落水洞人思想彻底大解放,纷纷拆去多年的大瓦房,家家户户都盖砖混小洋楼,整个村子成了一个大工地。

人 事

家乡落水洞村能有今天的巨大变化,除了有党的好政策,关键是注重文化教育、培养人才带来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有了第一个工农兵大学生。过了两年,出了第一位大学生,这也是考取的首位本科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影响下,家家户户不顾劳力不足,力尽所能地供养孩子读书升学。一个个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纷纷考取大、中专及各类师范院校,有的甚至出国留学,如今全村两代大学生30人。而在外工作的,除了各级、各部门的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仅在中、小学当老师的也不下20人。最近几年,好些青年人从外地打工队伍里重回家乡,又去驾校学习,已有10人就业,成了昭通多路公交车驾驶员。外村人很是羡慕,戏言“落水洞人不得了,几乎成了老师村、公交村”。

我相信,随着昭通脱贫攻坚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家乡落水洞村的明天会更好,乡亲们的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马仲全 系大关县史志办公室退休干部)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