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昭通苹果征文选登|十八年的苹果

 2019-08-23 09: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寒露刚过,秋城已是寒气逼人。上完课回家,我懒散地坐在炉火旁,习惯性地打开微信处理留言。

“妞,你又给我寄苹果了?”

“嘿嘿,是的,那么快就寄到了吗?”

“下午收到的,苹果太好了,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个,好甜,好脆!”

“那是今年昭通的最后一批苹果。完全熟透了的,每个都有糖心,寄点给您尝尝。”

“你年年给我寄苹果,我却没什么给你的。”

“别这么说,就是一点家乡的特产而已。”

“可你一寄就是十八年啊!”

……

十八年,有那么久了吗?白驹过隙,舍友们在宿舍里“抢”苹果吃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燕,为什么昭通苹果看着很一般,吃起来却那么好吃?”

“燕,这苹果叫什么品种?”

“燕,这么大一箱你怎样搬来的?”

“那么好吃的苹果都堵不住你们的嘴,别折磨她了,又不是不知道她不爱说话。”

“好吧,好吧,她就像个冷苹果。”

“哈哈,哈哈,冷苹果,亏你想得出!”

“哈哈哈,哈哈哈……”

那银铃般的笑声,那愉快的场景,似乎穿透了时光的墙,至今还历历在目。

十几年前,十五岁的我离开家乡到省城求学。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新奇陌生而恐惧。辗转去到学校,天色将晚,而我们早已疲惫不堪。拖着行李刚进校园大门,看到一位老师,穿着深红色的套装,衣服裁剪得很合体,将她高挑纤细的身材展现得淋漓尽致。黑而亮的头发如华美的黑绸缎铺在她的肩上。在人头攒动的校园,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过目不忘。见到我们,她专业地给我们解释着入学程序。说话间,我看到她胸牌上的名字,和我的名字一模一样,一字不差!陌生的环境顿时让我感到温暖。

入学,分班,军训,上课,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一直记着她,却再没见到她。有人说,该相遇的人总会再相遇,迷失的便永远迷失了。我与她再次相遇,是我误打误撞进入学校团委。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学校的团委书记。从此,我和她之间,开启了一段奇特的缘分。

校团委第一次会议,大家作自我介绍。我刚说出我来自苹果之乡——昭通。台下便发出“哇”的声音,严肃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说,以后有大苹果吃了!介绍完毕,她笑着说:“看来你们都是一群馋猫!就没有人想过我以后每天叫着自己的名字工作,会不习惯吗?”大家又笑起来。她接着说道:“其实开学的第一天就发现有一个和我名字一模一样的学生,但没有因为这个而特别照顾。没想到还是在这里遇到你,希望你以后好好学习、努力拼搏,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

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我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呢?我没有想过。中考没考好,父母责备,自己心烦。倔犟地放弃读高中而选择读职业学校,其实只是为了和自己、家人赌气,并没有想过更多的东西。多年后我才明白,我们终会为年轻时的任性买单,这是成长的代价。

在她启发下,我开始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应该就只读个职业学校,应该去上大学!但从哪里下手呢?不知道!那时的我沉默少语,不擅交际。在陌生的异乡,没有亲人和朋友,我只能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她。她说:不知如何下手时,可以去书中找答案。她的话不多,但我听进去了。自那以后,我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有时甚至逃课去看书。这事被她知道后,她找我谈了一次话。她说:想要读大学是好事,但不能忽视目前的专业课程,不能顾此失彼,还细致地给我分析了各种利弊。

以后的日子,我遇到什么想不通的事,就跟她说。她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还经常照顾我的生活。其实她那时也只有二十四五岁,却像我的父母那样,为了我的前途各种思虑,用心良苦。我像一棵小树,在她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一年后,我渐渐变得开朗自信,话也多了起来。还因多次获奖而成了学校的名人,当上了校团委的宣传部部长,为了与她区分,“苹果部长”就成了我在学校的代称。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我选择的专业是两年制的,意味着如果我想上大学,我只有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职业学校的课程跟普通高中的课程有很大的差别。职业学校更重视专业课程,所以很多文化课程只上一个学期或是一年,要求也要低很多。这样的底子去参加高考,注定是要失败的。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专业也需要考职业资格证,如果毕业时通不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那么会拿不到毕业证书。双重压力,双重选择,对那时的我来说,很艰难。为此,班主任找我谈了很多次话,让我放弃高考,她不希望她的班里有人毕不了业。

可我一心想要上大学。我再次去找她,让我意外的是,她支持我参加高考。她说: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做不成一件事,而是压根儿没有去试。她鼓励我去搏一搏。并且还说,这不是单项选择题,可以一边学专业一边复习高考。这是个多么大胆的想法啊!就连我的父母,也不相信我既可以通过专业考试,又可以去参加高考。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她给予了我最大的信任和勇气。

有了她的支持,我像打了鸡血一样,上课时专心学习专业课程,业余时间找老师补文化课。到了最后一个学期,很多时候我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宿舍熄灯后不允许点灯,我就将自己的小床包裹得严严实实,躲在里面看。舍友们也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和支持,跟我开玩笑说:“等你考上大学,就给我们一人寄三箱苹果作为补偿。”但我在宿舍看书的事还是被宿管老师发现,我被批评了。在宿舍看不下去,我就请同宿舍的同学悄悄把我反锁在机房里,那里晚上不关电闸,我可以一直在里面看书。有一天早上,我们班一个女生打开机房,看到我,吓得转身就跑,以为见鬼了。后来我曾想,我躲在机房看书的事,除了我的同学,宿管老师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她们听说我想考大学,不愿深究。或者,是吴老师跟她们聊过。

2001年8月,我如愿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仅如此,我还以优良的成绩通过所学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班里的其他45位同学一样正常毕业。不同的是,我可以继续去上大学。

听说我毕业后的两年多,我的照片一直贴在学校光荣榜最显眼的位置上,还有不少学弟学妹谈论“苹果部长”的故事。

十八年,光阴如梭,时光磨旧了很多往事。在生活的琐事中,渐渐遗忘了很多东西。但那些鼓励过我的人,用真心待过我的人,一直铭记于心。老师、同学、朋友……

我每年都会寄出几箱家乡的苹果,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们我安好,怀念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这些年,随着昭通苹果名气越来越大,买卖都变得方便快捷了。他们都说:你忙,就别给我们寄了,我们自己买也很方便,快递直接到家。我口头应着,但一看到苹果,我就会想起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想起那温暖的校园,想起她们吃苹果的样子,于是又忍不住,悄悄寄出。她们收到后,很多时候都会在微信朋友圈晒幸福,写下“苹果帖”。去年,吴老师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今天收到来自昭通的苹果,微信一问才知是我毕业十八年的学生寄来的。每年都一如既往地收到苹果。我很惭愧,我都没什么可回赠她的——和我名字一模一样的女孩,看着她干练、优雅的职业宣传照,看着她精彩绝伦的培训授课,我仿佛看到了曾经自己想要的样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好!手里的苹果,真甜!寒冷的日子,真温暖!”

她朋友圈的配图,一张是她紧握苹果的,一张是我工作的形象宣传照,还有一张,是十八年前,我在校园看书的照片,旁边还放着一个苹果。

我瞬间泪如雨下,嘴角却是上扬的,默默地在下面点了一个赞。我明白,余生,苹果对我而言不只是又甜又脆的水果,更是人生道路上最美的年华;是陌生异乡温暖如春的关怀;是迷茫痛苦挣扎时的明灯;是忙碌时光里幸福的慰藉。

无论过去十八年,还是多少年,只要看到家乡的苹果,我仍是那个纯真的少年。

致敬,永远的“苹果部长”!

(作者:米 豆  系高级礼仪培训师)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