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背篼图书馆”装满精神食粮

 2018-12-10 16:18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龙泉飞

“背篼图书馆”,一支活跃在云岭大地乌蒙山区的扶贫小分队,用脚步丈量着村庄,为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的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助力他们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

“背篼图书馆”的背篼里装满精神力量和文化知识,背负起大山里留守儿童的希望与梦想,背出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背出了扶贫干部的使命与担当,托起了贫困山区扶贫新希望。

9月初,记者有幸采访到“背篼图书馆”发起人之一——大关县图书馆馆长常绍慧,听她讲述“背篼图书馆”背后的故事……

2016年,常绍慧等几人到大关县玉碗镇何家坡村挂钩帮扶。当时的何家坡村还未通公路,与外界沟通的“交通要道”只有一条不足50厘米宽的羊肠小道,运送东西只能靠人背马驮。这样的交通条件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思想闭塞,缺乏和外界交往,扶贫工作队的到来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开展工作也总有借口推脱、拒绝。扶贫队连去4次都遭受“冷遇”。

“这怎么进行精准帮扶啊?这样下去不行!必须打开群众的心,得到他们的认可,精准帮扶才能进行,精准脱贫才有可能。”面对这样的难题,扶贫队员们沉默思考着,利用儿童节和村民拉近关系。于是,常绍慧和同事们精心挑选了各种书籍、文具和糖果等,精心为何家坡村的孩子们过一个儿童节,让村民们享受一场简单的文化盛宴。

后来,村民看到用背篼背着各种东西满头大汗赶来的扶贫队员,知道他们是“真的来帮扶的”,每次都热情的迎接常绍慧等人。看到村民们翻看书本时满脸的惊喜,看到村民们随着音乐起舞的身影,常绍慧心里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回到单位,常绍慧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大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研究决定要将这种模式发扬扩展开来,并初步选定了何家坡村、海坝村等5个自然村为“背篼扶贫”对象,相应出台“背篼扶贫”方案,成立了背篼图书工作队,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到点巡回送书服务。就这样,大关“背篼图书馆”应运而生。

为了给贫困山区留下文化的种子,背篼图书工作队每到一个地方,都选择一户农户作为“背篼图书室”,供村民平常阅读,背篼图书工作队负责运送新的图书进行更换。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还专门设立了“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

2016年,“背篼图书馆”先后走进何家坡、海坝、堡山、太阳坝4个自然村;2017年,走进了玉碗镇阴山林口、小沟、火地,高桥镇罗汉林、新开蛤蟆塘、寿山中坪、绿南龙塘7个自然村;2018年,又分别走进翠华镇黄连河村苗寨村民小组、天星镇白家坪村民小组、悦乐镇新寨村堡山安置点。3年间,随着各级各部门的重视,“背篼图书馆”的服务主体,由队到局、再到县,不断提升,助力扶贫的成效也逐步凸显。通过“背篼图书馆”的协调对接,多次帮助群众解决子女落户问题、孩子的入学问题;成功动员了堡山、海拔苗寨村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协调解决了何家坡村多年不通公路的难题。

自此,“背篼图书馆”成了活跃在大关县的一支扶贫小分队代名词。如今,“背篼图书馆”由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20余人、30余人,队伍在行走中不断壮大,县内县外领导干部职工、省内省外四面八方的爱心志愿者积极加入。

“背篼图书馆”以文化扶贫的方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给予相关支持和帮助。中华慈善总会大众慈善基金在了解到大关“背篼图书馆”项目帮助边远贫困山区群众提升文化知识水平成效显著,计划扩大受益面却缺乏足够图书支持的情况后,通过“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向大关县“背篼图书馆”捐赠图书3700册;参与国家文化政策设计的浙江大学副教授阮可认为,“大关背篼图书馆是打通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米的有效模式”。此外,“背篼图书馆”更是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半月谈、中国文化报等30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评论。

“这个荣誉来之不易,是我们一村村走出来的,是我们一肩肩扛起来的,有汗水,有泪水,有温暖,更有力量。”常绍慧饱含深情的感叹着。现在,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文明打造乡风、用智慧创造财富的观念已经被大关贫困山区的群众普遍接受。(大关县图书馆供图)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大关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