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2021-09-21 13:5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加强宣传教育一直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面对新的复杂形势,宣传工作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教条,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目的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而在凝聚社会共识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在社会转型期,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利益多元、社会思潮纷呈、社会分化显著、社会冲突加剧,“仇富”“仇官”的心态滋长,各种利益和观念的对立使社会各个阶层难以形成共识,社会认同降低,价值观世界也呈现出复杂态势。面对这种现实,增强社会团结、化解社会冲突的一个出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坦诚面对现实矛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在提高社会认同中构筑共同愿景,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一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坚定全党和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化解复杂矛盾的战略决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的基础。宣传工作要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坚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改革信心,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存在大量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待于从认识上进一步深化。比如,如何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关系;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如何在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教育等等。而且,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也是处于丰富和发展之中,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需要展开深入的科学研究。要取得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跳出千篇一律的宣传话语套路,潜心研究、认真调查、发现问题、升华认识。三是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如今,各种社会利益趋于多元,各个阶层、地域的人们都有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决定了人们的观念必然呈现多元的态势,要回到过去单一思想、单一价值体系的时代已经不再可能。面对这一现实,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承认客观现实的合理性,尊重不同的观点,尊重少数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寻求和扩大社会共识。

(二)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新闻媒体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如今,新闻媒体面临着众多挑战。一是在向市场化媒体转型过程中面临商业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金钱的诱惑下,一些媒体背离新闻客观性的宗旨,出现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降低了新闻媒体在公众中的公信力。二是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走向衰落,以至于国外有的知名报刊已停止印刷纸质版而只发行电子版。面对时代的深刻变化,媒体必须做出快速反应。三是传统宣传模式面临挑战。僵化的教条式的宣传模式、“假大空”的话语套路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结果也就难以达到宣传的目的。面对这些挑战,新闻媒体需要深化改革,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践行新闻传播的宗旨。要做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新闻媒体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培养有职业理想、有社会担当的媒体队伍。日常宣传工作需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近年来,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入生活、深入群众、面向实际,通过“接地气”,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媒体也要继续探索市场化改革的新道路,在走向市场、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背离新闻传播的宗旨,而是在坚守新闻职业操守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利益。这需要整个媒体界加强自我约束,以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在向市场化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做大做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重塑新闻传播的形象。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达5亿。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网页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1/t20140116_43820.htm.]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人已经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已经构成了其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由此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这时,传统主流媒体已无法垄断话语权,更无法强制网民接受某种价值观念。网民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真正的主体,它们不仅可以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而且可以主动参与、发布消息、表达观点。尤其随着手机上网和微博微信等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是记者、评论员,这极大冲击了传统的话语体系,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构成了冲击。同时,网络也为各种思想传播提供了平台,网络世界的话语变得十分复杂。网络世界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十分突出,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倾向、社交平台中的欺诈现象等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不利。面对这种重大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新闻宣传等部门及时作出调整,正面应对变化了的现实,首先要承认和接受变化了的现实,克服过去在垄断话语权力条件下形成的“唯我独尊”等心态,改变以往“围追堵截”等过时的工作模式。其次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认识、尊重和运用网络传播的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再次,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进行网上引导。近年来,网络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发表政见、维护权益的重要平台和渠道,网络民意也成为重要的方向标,显示了民众意志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开始利用网络,发展电子政务,推广网上办公,关注网民诉求,引导网络健康发展,也得到网民的积极回应。

(四)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

中国的发展要求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标志。文化的复兴表现为精神生产领域不断涌现出优秀产品,在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有杰出的创造。精神文化产品可以传播思想、砥砺精神、愉悦身心,这是人类一切创造的终极表现。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文化与产业、艺术与市场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在互相推动中创造新价值的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走向市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比较,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一些游戏产品充斥黄色与暴力,一些艺术产品宣扬奢侈享受、不劳而获、萎靡颓废思想,赚钱牟利成为一些文化机构主导的价值观,给社会的和谐与人的身心健康带着负面影响。如果完全依照市场的逻辑、任由资本的意志控制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果可能使文化为资本所绑架,精神生产最终背离社会主义的宗旨。当年法兰克福学派曾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业对民众思想的麻痹和意志的剥夺,如今,文化产业被正名并赋予了合法性。这是市场的胜利,也有其合理性基础。不过,必须清醒认识到文化与工业、艺术与市场除了可以相互补充和支持外,还存在相互冲突的一面。市场遵循的是逐利法则、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宗旨;文化遵循的是精神法则、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资本常常处于强势地位而让文化屈从于市场的逻辑,结果就可能以牺牲文化来换取利润。毕竟,除了给人增长知识、使人在娱乐消遣中放松身心之外,精神文化产品还发挥着育人化人的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根本目的不是发展文化工业、增加GDP,而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和教化人的心灵。所以,不能任由市场和资本支配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应在充分利用市场的同时,约束和引导市场的方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二者不能统一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商业化的渗透和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精神生产工作者如果屈从于市场的诱惑和压力,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就很难生产出优秀的作品。精神产品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再现。提升精神产品的质量,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文学艺术产品,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基本标志。面对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文化工作者需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深入生活实际,反映民众心声,引领时代进步,以杰出的创造贡献时代。

来源:人民网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文明城市 价值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