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7-10 15:42从野生到人工种植的破茧成蝶 天麻,因一根独茎直插云天,故又称“赤箭”。60年前,全世界没有人知道天麻可以人工种植。天麻自然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因其镇静、镇痉、镇痛、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抗血栓、抗衰老、补虚、降血压、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突出,特别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健康保健作用明显,而成为中国三大名贵中药材(人参、虫草、天麻)之一。 而以小草坝为核心的这片区域,因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而形成的潮湿多雾气候,最适合天麻的繁殖和生长,这个区域所生长的天麻,是全世界最好的天麻。小草坝天麻名扬世界已经有很长的历史,20世纪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没有标注彝良却标注了小草坝,小草坝其实就是因天麻而驰名。 天麻因为名贵,产区群众很早就有进山找天麻的习惯,每年端午节前夕,天麻茎慢慢破土而出,有经验的村民开始进山找天麻,用一把长柄弯刀,一边走一边扒开草丛,如同大海捞针一样,在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天麻茎,从而“猎捕”天麻。会“猎捕”天麻的人一般都会养“窝子”,取走大天麻,保留小天麻,以便来年容易找到天麻。而一些没有经验的村民,把天麻茎踩断也找不到天麻,于是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看见别人取走过天麻的地方,就用锄头深挖,大小“通吃”,时间一长,野生天麻便朝着灭绝的方向靠近。 周铉教授只身来到小草坝原始森林,13年持之以恒地钻研,破解了天麻的繁殖密码,人工种出了天麻。在拯救了天麻这一物种的同时,也为村民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扇门。 野生菌向“两菌”进化及工厂化生产 周铉教授最初研究成功的天麻种植为仿野生有性繁殖。采用的是在森林中采集烂木柴里生长的菌丝和冷蕨根切碎后混合放置于菌柴开口处,再撒上天麻种子。这种种植方法技术含量非常高,没有一定经验的人是种不出天麻的。有经验的人,也未必能够保证天麻种植的成功率和天麻的质量,而且这种技术很不好推广,靠采野生菌丝,且需要大量菌柴,导致生态遭到了破坏。 菌丝成了天麻种植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科技工作者和一些痴迷于天麻种植的“土专家”,开始用野生菌在实验室分离培育天麻种植必须的萌发菌和蜜环菌。萌发菌和蜜环菌不仅成功在实验室里分离和培养出来,还实现了工厂化生产。 小草坝天麻虽名扬天下,却受“两菌”生产掣肘。为此,彝良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小草坝本土的野生菌种,培育生产“两菌”。昆明星耀集团在小草坝投资办“两菌”厂,就是招商引资的成果之一。这个占地 8亩的“两菌”厂,每年可生产“两菌”250万瓶,而昭通目前的需求量是1500万瓶左右。 彝良县人民政府县长陈祥彬告诉记者,彝良还将投资5000万元建设一个更大的“两菌”厂,占地20多亩,选址已确定,预计今年底建成。届时,这个全国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两菌”厂,以年产“两菌”1000万瓶以上的规模,将缓解昭通“两菌”本土化的供需矛盾。 从初级产品到深加工的艰难跨越 作为昭通市“六大高原特色产业”之一,彝良县委、县政府将天麻产业作为“一县一业”推动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来培育,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指导下,天麻产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以小草坝为中心的彝良县10个乡(镇)42个行政村规划天麻种植基地15万亩,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作为产业扶持资金,采取“公司+基地+基层党组织主导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龙头企业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贫困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彝良县了解到,多年来天麻深加工产业链缺失。究其原因,是药食同源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阻止小草坝天麻向着世界飞。 天麻被定义为药材,既然是药材就不容许作为食品加工销售。但由于天麻人工仿野生种植技术的突破和成熟,天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仅供药用再次成为天麻产业发展的掣肘。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彝良县生产鲜天麻1128.5万公斤、产值20.3 亿元,人均增收5000 元。参与到天麻产业链条前端的是1.5万户6万余劳动力,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00余户2万余劳动力。 陈祥彬告诉记者,困扰天麻产业发展多年的“药食同源”问题,云南省人民政府已上报国家卫健委,一旦审核通过,天麻即可作为保健食品进行深加工。彝良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引进了世彭汇、好医生等6家知名企业落地彝良开发天麻产业,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战略合作,打造天麻新兴产业集群,相继启动了好医生双乌天麻产业园、大彭庄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了天麻科技示范园、中国首个天麻博物馆、山益宝天麻精深加工厂。培育了省级龙头企业两家、市级龙头企业两家、天麻专业合作社17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4家)。 市场销售与世界接轨 天麻的人工种植、“两菌”的研发、“药食同源”的解冻、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型,一系列的难关突破,为小草坝天麻向着世界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打造品牌、畅通销售渠道。彝良县委、县政府引进深圳世彭汇股份公司与彝良县天麻生物产业协会合作,投资1亿元组建了彝良世彭汇实业有限公司,建设占地89.17亩的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为该公司的项目之一,与南宁(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的合作,让彝良世彭汇成为云南首家搭乘南宁(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快车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在这个交易平台上交易的农产品,将由天麻逐步辐射到其他农产品,如苹果、花椒等。 2020年1月3日开业以来,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最高日天麻交易量达270吨左右。截至4月8日,累计交易量已达740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彝良小草坝天麻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与曲折之后,终于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正式踏上了向着世界飞的起跑线。 对话②· 彝良县县长陈祥彬谈生态产业 彝良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记者:下一步,我们工作重点将落在乡村振兴上,对此,你有何打算? 陈祥彬: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了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认为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唯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记者:彝良发展农业产业有何制约,怎样来突破? 陈祥彬:历届彝良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天麻、花椒、竹笋三大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大产业的带动效果明显,但同时也存在困境:产业仍然保持在传统一产阶段、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群众收入不稳定。这不仅是彝良,也是整个昭通农业产业面临的困境。因此,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将三大优势产业进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是彝良县委、政府一直以来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同时,也正在快速大胆推进。 记者:在“三农”问题中,农业发展对解决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稳定将产生积极作用,你对此有何理解? 陈祥彬:目前,彝良县已基本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区域性、绝对性贫困得到根本解决。但现阶段农村发展仍然落后,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从目前来看,收入主要依靠劳动力转移输出和产业发展两条途径。彝良县委、县政府始终认为,想要稳固脱贫攻坚成效,最重要的就是稳定群众收入,着眼长远,劳动力转移输出只能短时间增加收入,且易受不稳定因素影响。大量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村子变成“空心村”,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只有把农业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把产业作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基石、把实现农民增收作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才能走出一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之路。 记者: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生态是基础,品牌是关键,在生态品牌建设方面,具体有些什么思考及做法呢? 陈祥彬:长期以来,产业的低位运行经不起市场的波动,以竹笋为例,目前的竹笋加工仍然沿用传统处理方式,因此,产品附加值低,只能走低端市场。面对如何破解技术制约这一问题,近年来,彝良相继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合作,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技术指导,进行原生态新产品研发。现已引进了7条具有自主设计的先进保鲜、储存、加工生产线的“山益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家加工企业入驻,目的是解决深加工环节的技术壁垒问题。 技术问题解决了,品牌建设又成为终端销售的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绿色、有机”发展道路,坚持“产业强县、品牌立县”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从地形特点来看,彝良县属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带,为高原山地构造,山地面积占96%,因受江河切割,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境内海拔最高2780米、最低520米,全县按地域特点可分为五个独立气候区域。根据这一显著的特点,县委、政府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按照“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要求,兼顾好大面、高寒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三个关系,提出深入挖掘最原始、最生态的产品,发展生猪、土鸡、山羊三大特色养殖业。另外,还充分发挥局部地区气候、土壤等资源差异优势,发展魔芋、肉牛等产业。 记者: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将走向市场,面对市场,彝良县的农业产业要打出一张什么样的牌? 陈祥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绿色健康食品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生态农业是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彝良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绿色、有机、特色”发展理念。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基层工作的人,我深知农业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必须走在产业发展的前列,打造一条优质的“食品安全链条”,走高端化、便捷化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发展理念,就要通过“政府+龙头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创造生态产业品牌,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实现每一项主导产业都有一家龙头企业带动。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彝良将紧紧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战略,立足彝良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坚持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坚持龙头带动,不断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好彝良高原特色产业,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快步登顶目标,助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彝良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云南省5个革命老区县和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总人口62.7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万人。通过这几年扎实有效的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已降到1.58%。未来一段时间,彝良县如何把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为此,昭通日报社记者深入彝良县,与彝良县县长陈祥彬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产业观察系列评论②: 农业产业园要完成的使命 在农业产业链条上,解决了前端种植技术之后,农业产业园已经处于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位置,不仅要解决前端的后顾之忧,也要肩负末端的品牌塑造。这是农业产业园的存在价值。 即便是打通了从生产端到消费端通道,以产业链条长为特点之一的农业产业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降低产业链上游的成本、吸纳不同技能结构的劳动力、提高产品的品牌溢价能力,显然,这需要将相关企业嫁接在农业产业链条上,发挥其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升级。 以彝良县天麻产业为例,从数据、形态、市场三个维度分析,农业产业园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不可或缺。 在数据方面,仅以2019 年为例,彝良县生产鲜天麻1128.5万公斤、产值20.3 亿元,人均增收5000 元。这得益于成熟的天麻人工仿野生种植技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更多农村劳动力参与进来,其中包含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6000余户2万余劳动力,减贫效果明显。 在形态方面,天麻产业有诸多荣誉加身,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国天麻生产先进县、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等等,在多家知名企业相继落地彝良开发天麻产业的同时,国家级的天麻产业论坛及与高校合作不断加深。因此,彝良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呈现出从种植到科研再到市场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条出现世彭汇、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产业链上,已经建成了天麻科技示范园、中国首个天麻博物馆、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等机构和经济体。 在市场方面,依靠产业基础、产品品质和口碑积淀,作为“世界天麻原产地”及国家标准《原产地域产品昭通天麻》的核心区,“彝良天麻”已经成为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一张世界名片。 但是,从一个产业发展的路径来看,这更应该是天麻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因为,随着一个地方的脱贫出列,其减贫的作用趋于完成,已经具有产业基础天麻产业,前端的种植将会有很多参与者;天麻产业是昭通“六大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彝良县“一县一业”主要特色产业,政策资源层面进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仅供药用这一天麻产业发展的掣肘将得以解除,药食同源为二产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目前的问题是,已经嵌入天麻产业链条中的企业,如何探索通过高度组织化来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在相关企业负责人的意识里,品牌塑造最为关键。 就品牌塑造方面,彝良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天麻研发的格局和层次,从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健全天麻质量检验检测和溯源体系,实现从种植、加工、销售到终端消费的全过程可追溯。 建立在科技创新上的农业产业,作为品牌塑造的一个维度,无疑将得到市场的接受和认可,从而拉动整个产业链步入现代农业的轨道。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德华 易盛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