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中良子

 2018-11-19 10:1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周 菊

中良子,是一个苗族寨子。与我的老家阴山一样,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不毛之地”。

当年,我还在水竹乡工作时,有次下乡给老百姓开动员会,因为白天农户们都下地干活去了,便选在晚上召开会议。下午吃饭后,我和同事们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达中良子社。

那些年,中良子十分贫困,整个寨子人居环境特别差,牲畜关在人住的屋子里,人畜共居,屋内臭气熏人,特别是下雨天,寨子里满是那种粪便和淤泥,让人无从下脚。寨子里的乡亲们,常年都穿着水胶鞋,高筒的那种,只有那样才便于出行。村民住的房子是砍山上的茅竹搭建而成的,屋内用泥巴糊在竹子的缝隙之间,天长日久,那些修建时间久点的茅竹房,泥巴脱落没来得及修补的,冬天就四壁透风,寒风刮进来,坐在屋里火塘边也会让人冻得发抖。

等乡亲们陆续到达社长家之后,便开始召开会议,会议内容大概是向乡亲们宣讲一项新的政策,把政策讲了之后大家又不太懂,我们反复解释,直到深夜才结束。由于太晚,我们当晚没有返回乡上,社长将我们安顿在学校教书的张坤老师家住宿。张坤老师家是寨子里条件比较好的一家,房子是为数不多的土墙房,家里卫生条件比其他老百姓家里好了许多,有专门的卧室和床。

面对乡亲们贫困的生存现状,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注,基层组织和干部无数次做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动员苗族同胞从改造住房入手,修建土墙房子、告别竹棚子,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为种种原因,修建土墙房子的人家依然很少。寨子里,开明的张坤老师,响应政府号召,带头修建了土墙房子,率先告别了“人畜共居”的人居环境。那晚,我们能住在张老师家的土墙房子里,那是特殊的待遇。那一晚,我睡得很香。

离开水竹十多年了,一直想要回去看看。因工作机会,我终于再次走进水竹社区的中良子社。寨子的变化,是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远远地,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寨子,靓丽的特色民居、和谐的美丽苗寨,在山环水抱的绿水青山间炊烟袅袅。

便捷的公路直通寨子,我印象中泥泞满地的中良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依山而建的二层小洋楼,每户人家一个独立的院子,人畜分离,干净、整洁、卫生。走进屋里,客厅、卧室、厨房、厕所,功能齐全,乡亲们也自觉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电饭锅等过去城里人才享有的“大件”用品。

细细打听才知道,原来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整体推进,中良子被列为水竹社区早期的新农村示范点项目建设,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统一规划打造。建设了特色民居50套、文化广场1500平方米,改造人饮管道6500米、中低产田改良200亩,还实施了排污沟、畜圈建设、公路和电网改造等项目。五年前,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又将水竹社区中良子、双旋等五个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大力发展“庄园畜牧”,规范化种植草场、种植青玉米饲料、建设标准化畜圈 ,购买黄牛分批发给农户喂养,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崭新的中良子苗寨,是永善民族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乡亲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往返两次经过寨子,都看见不时有乡亲在清扫落叶,打扫公共环境卫生。据说,寨子里除了“门前三包”,还实行公共卫生分片管理,各家负责的区域必须保持干净,大家都很自觉地管理和维护寨子的卫生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活氛围。

中良子,这个我曾经工作过的小山村,与无数的易迁安置点一样,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示着美丽乡村的容颜,彰显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和未来。我深信,中良子苗寨能歌善舞、勤劳质朴的乡亲们,明天会更好。

(作者供职于永善县交通运输局)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40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