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 斩穷根】水田村河边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挪出穷山窝过上新生活

 2018-11-09 22:2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怀滴 谭光吉

“搬到这里太好了!在这里,我感觉做活都比以前有力气了。以前在大山上,做什么都没有动力,觉得不管怎么做都没有出路。种出玉米、养出猪儿也卖不出去。房子是用石头砌的,都要倒了,几间猪圈也倒了,根本无法生活。”说起搬迁前后的变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周成芝感慨万千。

从彝良牛街镇水田村桃子坪村民小组搬到水田村河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周成芝可谓一生艰难,波折孤苦。周成芝夫妻俩原本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家庭虽然贫困但也其乐融融。但小儿子在出生几年后突然病逝了,大儿子8年前在外出务工时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夫妻俩四处借钱为大儿子治病,但最终大儿子还是走了,留下两万多元的债务。一连失去两个儿子让周成芝的丈夫几近绝望。他失去了生活的动力,精神变得不大正常,心情不好时就酗酒、砸东西,如今更是患有脑血栓、血肿等疾病,无法工作。两个女儿也远嫁他乡,照顾不了父母。

周成芝一个人用瘦弱的肩膀撑着整个家。平时既要照顾丈夫的身体和情绪,又要赚钱养家,日子过得无比艰难。“就在我感到无望的时候,政府帮我们盖了新房子,让我们搬出了贫瘠的大山,还给我找了一份在这里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个月有800元的收入。老家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每年都有补贴。我自己还在这里租了四五亩地种包谷养猪,一年能有几千的收入。之前医大儿子欠的账,去年我已经还了7000元,今年预计能还10000元,明年差不多就能还清了。以后,等丈夫病好点我还能再多打点工,生活会越来越好。”周成芝充满希望地说。易地扶贫搬迁让周成芝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开始新的生活。

43岁的柯昌东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柯昌东出门务工近20年,在外学得一身木工手艺,心怀创业梦,想回乡干一番事业,奈何没有资本,梦始终是梦。搬到安置点后,在驻村书记吴长碧等的帮助下他办起了自己的装饰公司,并带动周边贫困户一起发展木艺。“搬到安置点以后,看着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就想回乡创业办自己的公司,但没有钱。

驻村书记了解我的情况后就帮我在信用社协调贷了18万元,我自己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就把公司办起来了。一开始我们只有三四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十个工人了。我的工人基本都是周边的村民,他们从学徒工进来工资就是2600元一个月,成为正式工人以后工资涨为4000元。我以前是这里的贫困户,现在发展得好了,也希望把周边的贫困群众带动起来,和他们一起脱贫致富。下一步,我计划开始订单式生产家具,努力把事做好,希望自己再努力点、辛苦点,把日子过得更好,也多带动一点周边的贫困群众。”说起未来的打算,柯昌东充满希望。

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河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2017年6月底完成搬迁入住,共安置群众60户2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228人。水田村坚持把易地扶贫作为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换穷业,改穷貌”的重要手段,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积极探索致富之路。

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水田村党总支书记黄明午介绍说,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水田村认真研究搬迁对象,通过发展产业、劳务输出、民政兜底等方式解决搬迁对象致富问题。截止2018年8月底,水田村劳务输出搬迁对象52户68人,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吸纳搬迁群众在水田大棚蔬菜基地就地务工8户9人,引导组织23户搬迁群众发展辣椒产业30余亩,实现产业收益6.8万元。同时,对重病、重残的3户6人搬迁群众纳入民政兜底,实现后续帮扶全覆盖,让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