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散文的朋友,你知道中国诗散文的第一人是谁吗?

 2018-01-08 14:17  来源:昭通新闻网

——记著名作家淡墨杨云彪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正勇

金沙江畔的文学种子

淡墨的出生地,是巧家县一个叫茅窝氹的地方。幼年他生活在这里时,一出门就是大森林,野兽特别多,狼尤其多。淡墨5岁的时候,在家大门外,曾被狼咬住摁到了檐坎下,幸好被他的大嫂看见。嫂子受了惊吓,说不出话来,只凭着本能大吼了一声,狼才放下他匆忙逃走了。这次危险的经历给淡墨的童年留下了阴影,一出门他就要爬到门前的石榴树上去。但是,他认为,他童年的大森林世界和这次阴影,却赠予了他日后写作的无穷素材。

(淡墨近照)

淡墨曾在他的一篇名为《老家茅窝氹》的文章中,用诗性的语言写过他的老家:“茅窝氹常年雨水稀少,杜鹃花总是迟迟的不开,年年到来的,都是打折的春天,一根牵牛的绳子紧紧地拴在苦难的鼻子上,连桃花的美丽也会点燃你的忧伤。”

“黄昏,父亲蹲在茅草屋前的石坎上,身边躺着一条一动也不动的狗,他咂着一锅叶子烟,默默地吞吐苦闷,细细地品味苦辣苦辣的人生,慢条斯理的,无声无息的,直到天边那轮夕阳在他的烟锅里熄灭。

茅草屋的火塘里,一个总是燃烧不畅的柴疙兜,烟熏火燎的,熏得在火塘边纳鞋底的母亲直流眼泪。”“茅窝氹那些胡乱站在山里的石头,老实巴交的,就像黑不溜秋的山里人,不怨命苦,没有欲望,穷也好,富也好,总是守候在那里,不肯挪窝。

后山那一大片寂静的树林子,黑压压的,黑得比它的内心还黑,一只乌鸦,有理霸道的站在树杈上,说黑了山里人的心事。”“茅窝氹像一把筛子,漏走了所有的幸福时光。一个苦字,是这里唱不到头的拖腔。”

用如此飘逸灵动、唯美清雅的语言,来描写、咀嚼苦难,既可从中管窥淡墨诗散文的风骨神韵,也可品味其在陡峭人生中的镇定与从容。

1948年,淡墨跟随父亲搬迁到巧家县城。“被苦难打败了的父亲,他不得不向命运投降。茅窝氹,父亲咒了一辈子而又爱了一辈子的地方,最终他还是含着热泪舍弃了那口炒不热梦想的冷锅。1948年的秋天,他率领全家人撤离了茅窝氹(那真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呀),搬到巧家县城里住去了。”(淡墨《老家茅窝氹》)

由于在弟兄六人中,淡墨是老幺。进了城以后,他有机会上了小学。初中毕业后,当时巧家县没有高中,淡墨便到昭通城读高中,那时公路不通,三年的高中,每个学期上学、回家,全靠步行。

淡墨在文学方面启蒙早,起步早。还在巧家县城读初中的时候,他的班主任,一个名叫刘顺良的语文老师,是昭通的地下党员,每逢周末,都会把班上写作文好一点的同学,叫到办他公室,听刘老师念自己写的诗给他们听。更多的是刘老师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讲何其芳、艾青、孙犁等作家的作品。文学的种子,那时就播撒在了淡墨的心中了。

在昭通读高中时,淡墨就写了一篇花灯表演唱,在云南省的农民报上发表,得了8元钱的稿费。于他而言,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时候他一个月生活费仅6元钱。一九五九年,淡墨考进云南大学中文系,有了广泛涉猎中外名家作品的机会,文学积淀也越趋丰厚。

(淡墨作品)

大二的时候,他在《边疆文艺》上发表了三篇小说、一篇散文。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教他们《文学概论》的老师,当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张文勋先生专门为淡墨的作品发表了评论文章:《两篇写学校生活的小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的胡英远还来信,希望能把其发表的日记体小说、写医学院的大学生暑假回家与赤脚医生的恋情的《同道》,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人民文学》的编辑周明来云南组稿,主要是找当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散文家李广田,但同时周明也找了淡墨并向他约稿。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养成了一个数十年未变的习惯,凡是发表文学作品均署笔名淡墨,凡发表论文或其他非文学作品时均署原名陈朝慧。

大学期间,淡墨与一个同班女同学恋爱,恋爱中的甜蜜、忧伤,懊恼、喜悦,他都成诗、成文,写在了他名为《青春集》的笔记本上(现更名为《烦恼谷里的青春》),共收入诗文计七十多篇。在同学中间,他的《青春集》,竟有了五六个手抄本。后来虽历经文革劫难,这些作品却万幸得以珍存。他说,下一步出版《淡墨文集》时,将一一收录其中。

在内蒙古的曲折人生

一九六三年,大学毕业后,淡墨被分配到了内蒙古,怀揣着文学梦想,他只想深入牧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当时由内蒙人事厅安排到一个招待所住下,每月有18元的伙食费,待遇算是不错的。有的待分配人员,因为分配的地方不好,不愿意去,在招待所一呆就是两三年。从乌蒙山区走出去的淡墨,没有那么挑剔,他一切服从组织安排,恰巧包头二十四中差语文老师,淡墨便被分去教书。

年轻上进的淡墨,踏实好学,勤奋努力,深受学校领导器重,被纳为年轻干部培养对象,正当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很快,工宣队就进校了,知道淡墨会写诗、写文章,认为他绝对有问题,把他关了半年之久。那时因携带刊物不方便,淡墨就把自己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剪裁下来,单独订成一本。

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诗文,红卫兵、工宣队找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却在他的手抄本中,找到了序言中的一句话:“让政治口号在艺术中破产吧”,认为有问题;另外,淡墨有句诗:“扛硬板板的军官也不稀罕/我顶着宇宙所有的星辰”,也被认为是攻击解放军。为此,他险些被打成“右派”。幸好,他的一首歌颂“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朗诵诗,将他从危局中解救出来。

被关押期间,淡墨的诗、文,被工宣队红卫兵责成学校老师抄了贴在墙上,企图用这种形式对他进行批判。但没料到却适得其反,为淡墨赢得了社会声誉,大家都在暗传:二十四中有个老师厉害得很,诗、文写得很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组建包头师专时,淡墨被调到了包头师专工作。那时候的文学气氛不适宜创作,他就此搁笔。

再次燃烧的创作激情

一九七八年九月,淡墨调回云南,到当时的昆明师范学院(即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中文系任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淡墨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因为精心,因为勤奋,学报上的文章转载率极高,有一年在全国的师范院校中排名前二十名,还获了云南省社科期刊《金声誉》杯大奖。淡墨对文学的炽烈情怀被再次点燃。

在浩瀚无涯、波澜壮阔的文学之海上,再次扬帆起航的淡墨,一发而不可收,作品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一九八八年,云南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了第一部散文诗集《大峡谷之恋》,粉丝鹊起,好评如潮,有的读者对其作品能够全文背诵,有的读者阅读后专门用拉丁文写了注释。

对于《大峡谷之恋》的反响,雪川先生在编辑有关淡墨的诗、文评论集《诗散文的灯光》的《序:催生诗散文的春风》一文中,曾有如下表述:“《大峡谷之恋》刚一出版,评论家、大学教师王乙、李明生、杨荣昌、周天忠、方然(高小和)等理论家就给淡墨的《大峡谷之恋》写了评论。1987年12月5日的《昆明报》还用了《‘淡墨热’和〈大峡谷之恋〉》为题发表了文章。”

他再次开始投入创作,《滇池》《边疆文学》这些刊物的编辑还记得淡墨,还认识他。最有意思的是,重新步入文坛后,他又与当年读大学时曾向他约稿的人民文学编辑周明不期而遇。大学毕业后,淡墨被分配到了内蒙古,与周明再无联络。2017年1月,江苏无锡举办华夏散文大奖赛征文,淡墨的诗散文《酒神》在征集到的七千余份稿件中脱颖而出,荣膺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颁奖嘉宾、当代作家、中国文学馆副馆长周明,就是昔日的人民文学编辑,对淡墨记忆犹新,故人相逢,格外欣喜。

诗散文的璀璨之光

淡墨认为,他自己的人生有个重要转折点,那是在2007年,他有了两个突破。

一个突破,是第一次拥有了博客,写文章、发表,自由而畅快。网络世界毫无拘束的洒脱,使淡墨如沐春风,他的文章一发表,点击率飙升,评论也旋踵而至,网络认可度高,年过古稀的他,竟然成了网红——他在博客、网络上发表的文章点击率超过三百万人次!

(淡墨散文选)

另外一个至为重要的突破,就是改变创作方向。开始写诗散文,并对这一文体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研究。

淡墨对诗散文创作、研究的缘起,是著名作家、散文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马旷源的一篇评论《淡墨的诗散文》,他对淡墨的作品有着既中肯又新颖的评述:“读过他新出的《淡墨散文选》,我突然瞠目结舌了,我不认识淡墨!尽管此前也曾断断续续读过他的一些散文。

在这些诗一般的散文中,木讷的朝慧不见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竟是那么一副空明灵秀的画幅,那么一个七窍玲珑的山水精灵。他简直把云南的山、水、人写活了,写绝了,也写美了。”“我初看他的序言,便吓得不敢再往下翻,因为那文字实在太美了,太邃密了,‘浓得化不开’,让人爱不释手,再不忍心放过每一个珠玑般的句子……”“淡墨说:‘美比生命还要永恒’。他创造了美,也便创造了永恒;他是真诚的追求者与成功的实践者;散文写到这个份上,已经是诗,诗的散文,又比诗的容量大,比散文的意境深远……”

马旷源的这篇评论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三期的《文学界》上,首次把淡墨的作品定位为诗散文。

之后,淡墨对诗散文,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先后发表了《为中国提供一个诗散文的文体文本》《论什么是诗散文》《验证诗散文》《诗散文的几个基本问题》《小议诗散文的渊源》《诗散文发展历程纪要》《诗散文概说》等理论文章,诗散文类的作品集《淡墨散文精品选》《淡墨诗散文选》相继出版发行。其中,二零一三年七月,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出版的《淡墨诗散文选》,成了中国第一个诗散文的文体文本。——评论界普遍认为,“诗散文”的源头,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

淡墨,成了中国诗散文第一人。

著名作家、散文理论家傅德铭在为《淡墨诗散文选》作的《序:诗散文的开拓者》中指出:“……如今这本《淡墨诗散文选》更是他文体意识自觉化,题材把握多样和系列化,艺术手法成熟化,文体文本实证化的标志,是他完善和彰显‘诗散文’这种文体的一大贡献。”

从二零零一年以来,淡墨的作品连续五年被选入中国散文诗精选,进入散文年选。针对淡墨作品研究的评论文章超过五十万字。淡墨所醉心、痴迷,为之呕心沥血进行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诗散文”,在中国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个突破是有了整套的理论体系;第二个突破是,2016年9月,在湖南省宁乡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散文协会。

与淡墨有关的五个“百度百科”词条,其中对“诗散文”的定义,便采用淡墨《验证诗散文》中的观点:“诗散文”就是在散文的形式和特质上融入了诗的元素后,那种包孕着诗意的散文。“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但它同时又必须具有诗意的内核的文体。

除了这些,淡墨的成就,雪川在编辑有关淡墨的诗、文评论集《诗散文的灯光》的书序《序:催生诗散文的春风》一文中,有着生动的描述:“他的作品有的被选入中学辅导教材、县志、被列入西部散文排行榜、被写作学研究生班集体研读、被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研读并写出毕业论文硕士论文、被选入散文年选、散文诗年选等30多部多人合集中、被制作成高考试卷,在全国各地使用、被高校汉语教研室的老师制作成语音教材,等等不胜枚举”

已是耄耋之年的淡墨,提到文学,提到诗散文,仍是激情满怀,慷慨激昂。他说:“诗散文现在既有了理论支撑,又有了文本实践,即使我死了,也再不会消失……”

目前,淡墨正为即将出版的《淡墨文集》做着艰辛的准备工作。功夫深处,始得金丹换骨;皓首丹心,犹怀凌云壮志。真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