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要“回头看”还要“真回头”

 2017-06-26 10:42  来源:光明网

◆王 丹

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正在全国不少地方竞相进行。脱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扶贫开发是一个有机整体,下一阶段的行进方向和工作路线都与上一阶段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唯有建立在之前的反馈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有效。

盘点之前工作的得失成败,扶贫的账本才能算得清,哪里该添加柴火、哪里该补漏添缺甚至返工重来都心中有数。搞好“回头看”,才能防止老问题变种反弹,遏制新问题滋生肆虐,也才能对脱贫情况实现动态掌握和管理,而这也正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和基础所在。要而言之,脱贫攻坚“回头看”,是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是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的必然要求,正所谓行稳致远,“回头看”才能更好地“向前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群众是最终的评判者。既然如此,脱贫攻坚“回头看”,也要紧紧围绕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做文章。各地之前承诺的扶贫目标都实现了吗?实现了的话,成色如何?没有达标,原因在哪里?密集推出的精准帮扶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贫困户资料是否记录完整准确,是否及时做到了“进”“退”有序?对于当地的脱贫工作,群众是否真正满意?等等。在这些涉及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再怎么“较真”核查事实、挖掘问题都不为过。

“回头看”就要“真回头”。一些地方,一味“赶进度”,认为“回头看”没必要;有的地方,扶贫工作自我评价良好,自己给自己点赞,懈怠之下不愿“回头看”;甚至个别地方,对于“回头看”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整改等工作有程度不同的畏难情绪,鸵鸟心态之下不想“回头看”。这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对“回头看”的屏蔽和抗拒,无疑将贻误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时机,对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宏愿产生冲击。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要让“回头看”发挥其本应有的制度威力和作用,不仅需要各地扶贫责任主体自省自律,提升自身站位,加强对扶贫攻坚的认识,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和“小气候”考虑问题。同时也有赖于内外、上下的监督,倒逼责任主体查摆问题,边干边改。今年4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黑龙江去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进行了通报,“综合评价一般”的考核结果,以及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的清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黑龙江的“回头看”的动力,也校正了黑龙江精准扶贫的罗盘。

“回头看”,起于看,归于行。”“看”是手段,“行”才是目的。认真看、深入看、开门看,才能发现问题,找到差距。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钻”,才能解决问题,实现发展。搬走脱贫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党员干部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揪住问题不放,整改不见底不罢休,让“精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能看到多远历史,就能看到多远未来。”脱贫攻坚“回头看”的力度和强度有多大,我们“向前进”的动能和力量就有多大。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