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叶嘉莹

 2020-06-12 09: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爱读叶嘉莹!

叶嘉莹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总是让人十分感奋,比如《挽缪金源先生》《贺新郎 也读羡季师稼轩词说感赋》《向晚》《鹧鸪天 用友人韵》《祖国行》《赠故都诗友绝句十二首》中的一些诗篇,还有《水调歌头 秋日怀国内外各地友人》。

叶嘉莹诗中的失亲之痛,让我们读来潸然泪下,1941年,她的母亲辞世,八首《哭母诗》,让我这个失去母亲之人感同身受,“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凄凉莫怨无人问,剪纸招魂诉母亲。”可谓痛哉!痛失爱女,《哭女诗十首》“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可谓字字血泪凝成,首首血泪凝成!还有她的《父殁》也感人至深。

叶嘉莹诗中的苦难历程,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转蓬》《鹏飞》《鹧鸪天》道出了心中的苦悲。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也可算作是叶嘉莹的一生悲苦的写照。

叶嘉莹诗中的少女情怀我们可以读到她敏感细腻,颇有黛玉之悲,比如作于15岁时的《秋蝶》《对窗前秋竹有感》。

叶嘉莹,一生与诗恋爱的女人,有着最清纯细腻的情感,最灵动敏捷的才思,所以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词!她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早年父亲失联,少年痛失慈母,中年丈夫暴戾,晚年痛失爱女。一生漂泊无依,从大陆逃亡到台湾,从台湾漂泊到海外,晚年才得以为自身和自己钟爱的古诗词找到真正的归依!慰藉她心灵的,惟有诗词,诗词成了她精神悲苦时能够顽强支撑下去的精神支柱!

叶嘉莹先生把余生托付与诗词,她以八十岁高龄成为“空中飞人”,乘坐飞机,从一座城市飞到另一座城市,四处“迁徙”讲学,只求将诗词之美传播到更多的地方、更多人的心里,讲台上她神采飞扬,语调昂扬铿锵,朗诵深合音韵。“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正如叶先生自己所言,“我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个是把真正的诗歌吟诵传给世人。”她将她的讲稿录音整理成文,她将她对古诗词的体悟理解行成文字,叶先生学识渊博,极富才情,善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细腻的兴发感受,跨越时空阻隔,去体味挖掘特定历史时期诗人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带领现代读者与古代诗人做了一次心灵层面的交流之旅。正如学者孙郁所说, “她钟情于诗词艺术,偏于主观的感受,在神异的境界中体验自我,于是便获得了‘为己’的快慰。而当意识到这种快慰生成的缘故,便有使命感与传承的自觉,想将古文化中有生命的东西普及于社会,这便是‘为人’的内涵”。

叶先生那著作等身、博大精深的关于古典诗词的论述、鉴赏、点评,虽然有西方文艺理论的背景,但是并不流于晦涩难懂,也不浅显媚俗,不深不浅底蕴深厚,情感分析,细致入微。先生的著述似乎就是旨在向普通读者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即便是理论性较强的如《迦陵论词丛稿》,也能让人读来如浴春风。先生的著述或另辟蹊径,烛照真知,发前人之所未发;或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使你恍然大悟;或慧眼独具,破旧立新,确立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先生的解读之下,蕴藏着万千意象的诗词之美带着读者进入“妙悟心通”的境界,带着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堪称深合诗词本色。台湾诗人痖弦说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我深以为然。

红学大家冯其庸称叶嘉莹解析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这让我想起了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对词中“小山”的解释,被黄裳称之为“千古之惑”, 俞平伯解释为屏风上的小山,夏承焘理解为眉毛像小山,沈从文以为发髻高低不平如同小山,叶嘉莹认为“小山指的是折叠的屏风。因为屏风是折叠的,所以看起来高低不平,它就像一个山的样子,所以是‘小山’,而且是‘重叠’”。这个解释虽然也没怎么说服我,但是正如叶先生所解释,结合下一句理解,的确显得文脉相同、浑然一体。这也符合叶先生理解诗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官的感受,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第三个层次是感发的联想。

我又想到了当代红学评点,是个名人,都在出书点评红楼,这让我有些反感,不过,叶先生作序推荐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我买来看了,的确有可观之处。当然,叶先生对浩然先生的《艳阳天》的评价,我还是不敢苟同。

叶嘉莹说过,“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读书,我就认可这种毫无功利目的、出自内心那种自发的内驱力所驱动的阅读欲望和需求,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最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还是回到叶先生的诗词作品本身,借助网络,将她的诗词集的各种版本作一个小小汇总,供爱好者参考。

叶先生的诗作,我收藏了三种线装本,《迦陵诗词曲联选集》《迦陵诗词稿》《叶嘉莹诗钞》,无缘请到叶先生为我题写上款,好在《叶嘉莹诗钞》是签名本,聊胜于无了。《叶嘉莹诗钞》2018年7月雕版刷印300册,十五个筒子页,线装一函,据说有红印本、蓝印本、黑印本之分,红印蓝印各刷印30册,余为黑色刷印。

(作者:汤朝阳


审核:   责任编辑:崔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崔鹏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