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报道要做得有质感有温度 ——以《昭通日报》小军系列报道为例

 2020-06-10 09: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的社会。如今,越来越多关于公益、慈善、爱心救助的故事发生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由此引发的爱心报道也成了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置身于互联网时代,媒体记者如何把爱心报道做得有质感、有温度,既传递好爱,又把握好“度”,符合社会公众需要,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昭通日报社推出了不少有热点、有亮点的爱心报道,《贵州毕节4岁男童痛失右臂 云南昭通全城爱心接力》的系列报道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笔者以这组爱心报道为例,从发现线索、报道过程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入手,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发现线索:独家新闻源于良好的采访联系机制

5月26日下午5时,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4岁男孩小军(化名),和姐姐割草回家,因为好奇把青草放到青饲料粉碎机上,不料右手臂连同青草一起被绞进了机器。后来送至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右前臂完全离断伤实施了切除手术。

小军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镇新水村官寨组村民,母亲智力障碍,在他2岁时,父亲又意外去世,他只能与16岁的姐姐相依为命。突然降临的灾难,让姐姐防不胜防,束手无策。在他们为此痛苦犯难的时候,得到线索的昭通日报记者于第一时间迅速赶往医院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写出了《贵州毕节4岁男童痛失右臂 云南昭通全城爱心接力》独家报道,同时配发《心存大爱,世界就会春暖花开》的评论,之后又跟踪采访,相继写出了《病房里温馨的“六一”儿童节》《小军出院了》等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昭通日报各媒体平台推出后,引发了昭通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众多好心人纷纷以不同方式向小军捐款捐物,表达爱心。

做好爱心报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昭通日报之所以能够抢在其他媒体之前报道小军受伤的事件,应该说,得益于昭通日报社多年来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合作,以及形成的一套有力有效的新闻采访联系机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联系合作机制,医院在紧急救治小军的同时,将这一线索快速通报给了记者,使得昭通日报成了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的首家媒体。

二、报道过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力

优质的内容,只有抢占了大众、快捷的渠道,才能体现新闻的价值。作为昭通市委机关党报,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传播正能量,激发广大读者和网友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在对小军的报道过程中,昭通日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多渠道、多层次,最大限度地将这篇爱心报道的内容和体验、个性交互传递给受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接到小军受伤的线索后,昭通日报采编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发力。社会部负责系列报道的策划与采访,提供大量生动感人的“原料”;编辑中心负责对来稿精心编发,配发评论;昭通日报微信、北纬29度、昭通日报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对稿件再精编、再融合、再深化,并快速回应读者、网友和粉丝对小军的关切,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运作模式集中报道小军事件,在网上壮大了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声音。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及时组织报道并积极参与救助活动,既是职责也是义务。由于小军的姐姐才16岁,没有手机和银行账户,只有一个表哥陪着来到医院,因此无法接到来自外界的善款。在推进采访报道的过程中,昭通日报记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利用媒体优势,联系了昭通市青基会、民政、“水滴筹”等慈善机构和捐款平台,架起了社会各界与小军之间的募捐“桥梁”,从而确保一笔笔善款通过合法渠道落实到小军身上。与此同时,昭通日报又与小军所在地——毗邻的贵州省毕节日报、威宁县新闻中心取得联系,请对方媒体介入小军事件的报道,做到了昭通、毕节两地媒体一起联动,共同发力,为报道小军事件尽到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更值得称道的是,记者采写的这组报道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小军的不幸遭遇和解决小军的“困境”上,而是从更深层面就如何使用青饲料粉碎机、避免事故发生,采访了医生、农机具生产和销售人员等,采写了《“猪草机”伤人,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通过报道提醒广大家长,要从小军受伤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在使用危险机器时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正确操作,同时让孩子远离机器,避免发生意外。这是昭通日报社在这次报道中的又一个亮点。

三、社会效应:既要传递好爱,更要把握好“度”

昭通与贵州威宁一衣带水、血脉相连,小军的伤情不仅牵动的是昭通人的心,更折射出两地良好的人缘、地缘和感情缘,折射出昭通市民向善、行善的良好素养和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大爱情怀。小军的报道温暖着社会,触动着心灵。稿件在昭通日报各平台刊发和推送后,先后被人民网、腾讯、网易、云南网、澎湃新闻等主流网络媒体转载,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但是,爱心报道自有其特点与益处,一旦“泛滥成灾”反而会引发负面效应:受众可能会对这类新闻心生厌烦或不再产生热情。因此,要让爱心报道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就应该做到:既要传递好爱,更要把握好“度”。在报道小军的事件上,我们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度”。

一个是把好对小军事件本身报道的“度”。做到不渲染、不煽情,客观、真实地报道小军受伤的经过、在医院救治的过程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小军的情况。尤其是在采写小军受伤的报道上,没有掺杂记者个人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没有刻意去描述小军受伤血淋淋的细节,而是一笔带过,重点采写了他在医院救治过程中得到捐助和关爱的温暖场面,同时注意对小军和姐姐这一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文字和图片的处理上,做到不暴露当事人的隐私。

另外一个就是把好社会捐款献爱心的“度”。小军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反响强烈,不少爱心人士纷纷来到医院看望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更多的好心人则通过昭通市青基会、“水滴筹”平台进行了捐款,不到两天时间就收到善款近16万元。5月28日,昭通日报记者再次到医院看望实施手术的小军,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小军病情稳定、恢复良好。照顾小军的33岁表哥浦俊义见到记者感激涕零,他说:“非常感谢这些好心人,他们有的连电话号码和姓名都不肯留下,等小军好了、长大了,我一定告诉他,让他做一个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好人。”浦俊义还表示,由于小军的治疗费用已经筹够,为了防止“爱心”被滥用,希望大家不要再发起捐款。这样的“感恩和知足”让人起敬,于是,记者再次采写《断臂男童恢复良好 收到爱心捐款15万多元家属感恩道谢:治疗费已筹够,希望大家不要再募捐》的新闻报道告知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到捐助近况。之后,我们又联系昭通市青基会、慈善机构、民政等部门,确保善款能够精准用在小军身上。在小军出院之前,我们还与小军所在的贵州省威宁县民政部门进行对接,确定小军表哥浦俊义作为他的监护人,对医院治疗后剩余的善款进行管理和使用,最终为这组报道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爱心报道中,媒体或多或少都会表达自身的立场,尤其在带捐助性质的爱心报道中,媒体已经不是单纯地报道一个事件,对事件的采访、报道本身就意味着媒体已经参与到了爱心活动之中。在这组报道中,小军亲属把好了受捐的“度”,社会好心人士把好了捐助的“度”,媒体把好了报道的“度”,三者合一共同把握好的这个“度”,没有让小军的爱心捐赠“变味走样”。

毋庸置疑,爱心报道体现的是媒体的责任意识,但不能在强调爱心报道宣传效果的同时,忽视了群体的公平性。笔者认为,在作爱心报道的过程中,一定把握好这样几点:首先,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渲染、不煽情;其次要充分保护捐助者和受助者的隐私,均衡爱心报道的力度;再次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注重报道的公平性,谨防爱心报道掉入“陷阱”,让爱心慈善事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值得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去注意和记取。

(作者:刘建忠



审核:   责任编辑:崔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崔鹏
标签 >>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