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答卷抒写在乌蒙大地上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5周年之际 !

 2020-01-19 08:22  来源:北纬29度

冬日暖阳、岁月静好,鲁甸县龙头山镇谢家营盘社区的68岁老人谢维礼正在阳光下和老朋友们玩扑克牌。回忆起2015年1月19日在龙泉中学板房学校见到习总书记的情景,清晰、生动,就好像是发生在昨天——

当习总书记握住他的手时,他激动地说了句:“习总书记好!”谢维礼感觉到,国家领导人的一双大手,多么温暖有力,他的身材多么高大魁梧!习总书记的到来,让在地震中失去6位亲人的谢维礼彻底踏实了!

谢维礼(左)观看视频 云南日报记者 蔡侯友

与群众一一握手后,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讲了一番话:“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为625万昭通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贫困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通打响了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大决战。经过五年时间的奋斗,回过头来看昭通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减贫125.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12.4%,2019年,全市实现7个县(区)脱贫摘帽,624个贫困村出列,40.07万贫困人口脱贫。

群众得实惠:安居乐业幸福长

70岁的老党员李祥云是龙头山镇灰街子社区的群众,鲁甸6.5级地震摧毁了他的家园,还带走了两位亲人的生命。两年前,李祥云和岳母、儿子、儿媳、3个孙子一家7口人,搬进了占地2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新房子,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为了支持龙头山镇恢复重建,李祥云农田被征用,按每100平方米返还15平方米修建房屋的标准,他们一家人得到了400平方米左右的地基,其中一半的地基用于李祥云跟儿子一家重建房屋,其余的分给了3个女儿。根据统规自建的方案,李祥云的儿子在重建资金的支持下,又自行筹集资金修建了新房子,并开起了超市和民宿。如今,昭通市委党校安排了3个党性教育接待房间在李祥云家里。经营民宿的收入加上儿媳开超市的收入,让一家人生活无忧。李祥云很感党恩,他说,他走了很多地方,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党,像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这样,把自然灾害后的群众生产生活恢复得这样好,甚至真正实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恢复重建结束之时即是灾区脱贫之日”。他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在地震灾难发生时挽救他的生命、在过渡安置期间给他们提供安稳的吃住条件、帮助他建这样大的新房子,就没有他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2017年,在社区召开的一次党员大会上,李祥云向党支部汇报,自己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97岁的岳母虽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但自己完全有能力负责老人的生活,主动申请让老岳母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指标。去年,他还主动向社区党组织上缴了100年的党费,被社区退了回来,原因是让他留着钱养老。但他表示,在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是一定要把这笔党费缴纳了。

在龙头山镇,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已经像李祥云一样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灾后恢复重建中,龙头山镇属于震中,恢复重建户15744户、加固户531户,几乎实现了全覆盖。其中集镇恢复重建涉及2325户,另有新民、八宝、光明、营盘、翠屏等村分别建设了安置规模在100户左右的8个集中安置点,其余群众实行自行选址、分散安置。

如今走进龙头山镇,粉墙黛瓦、油路通达、产业兴旺,集镇和村庄都真正建成了幸福美满的新家园。

龙头山群众在全市贫困群众前头一步摆脱了贫困。在昭通大地上,建设新家园的壮举正在此起彼伏地上演。

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地级市,是乌蒙山深度贫困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昭通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截至2014年底,昭通市11个县(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人口达184.37万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也让祖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失去了最起码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精准脱贫的五个措施中,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这场战役的主攻方向,“搬不动大山就搬房,搬不动江河就搬人”,只有易地扶贫搬迁,才能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

昭通市坚持一盘棋布局,立足空间潜力,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在安置上着力探索中心城市、县城、保障房、中心集镇四种模式。在磅礴乌蒙的崇山峻岭间,开启了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一个由农民变市民、变产业工人的“直过式”发展迅速推开。

“我这个年纪还赶上了搬新家,太高兴了!”从永善县码口镇烟坪村的高山上搬迁到昭阳区靖安新区的新家,7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顺万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2019年12月18日上午,昭通市举行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搬家入住仪式,标志着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启动了搬家程序。首批来自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等县(区)的1000户群众欢欢喜喜入住新家,其余的8256户群众也将分批次搬出大山;12月20日,随着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宣布搬家仪式启动,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开启了群众搬迁入住的序幕,当日,518户贫困群众1286人搬入新家。卯家湾易地扶贫跨县安置区将为8489个贫困家庭36345名贫困群众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一站式服务。

截至2019年底,昭通实现5.24万户23.06万搬迁群众全部搬迁入住。在短短三四年内,昭通实现了8.45万户36.24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

输血变造血:产业兴旺后劲足

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你能看到满山青花椒苍翠欲滴,“椒林鸡养殖基地”红色标志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夺目,近处的花椒树下,成群结队的土鸡在椒林下活蹦乱跳、追逐啄食。如今,拥有13000亩花椒林的光明村已悄然成为昭通花椒种植第一大村,花椒树已成为这里老百姓的“摇钱树”和“致富树”。

来源于央视CCTV13

近年来,龙头山镇光明村明确了“山下花椒、山上核桃、林下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多次邀请专家到村开展花椒丰产栽培技术培训,免费为村民发放花椒苗、花椒肥、修枝工具。很快,花椒产业发展起来了,光明村又开始大力发展椒林土鸡养殖产业,现已建起养鸡示范基地3个,年出栏土鸡1万羽以上。2018年,光明村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39元,本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目标。

2015年以来,整个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从4.7万亩增加到了6.8万亩;产值从1.8亿元增加到了2.45亿元。

除了大力发展花椒产业,龙头山镇还高规格规划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龙头山镇朱提银文化底蕴深厚,清嘉庆年间,乐马厂银矿大旺,有8个省份10余万人在这里采矿。龙头山镇决定挖掘、打造朱提银文化这一品牌。为发展旅游产业,龙头山镇现已建成地震遗址园、地震纪念馆、防灾减灾体验馆、朱提银币展览馆。龙头山镇镇长李昌甫介绍,都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龙头山镇旅游发展将迎来长足发展。就目前来说,龙头山镇旅游产业已开始起步,现已发展了80多户民宿、近百家餐饮和小吃店。龙头山镇光是集镇就有1000多户民居可用于开发民宿。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是龙头山镇干部培训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基地,可接待市委党校培训学员前来吃住。龙头山镇现已成功申请3A级旅游小镇,已有打包开发旅游资源的企业入驻,旅游产业的发展蓄势待发。

在地处龙头山集镇的鲁甸银科电子有限公司,39岁的企业主甘永蕊正在巡视生产线。甘永蕊2006年开始外出打工,2013年,甘永蕊另起炉灶,开办了自己的线路板测试架生产企业。家乡地震后,考虑到家乡父老的后续发展问题,在龙头山镇党委、政府的动员下,甘永蕊投资上百万元,在龙头山镇开办了鲁甸银科电子有限公司。2018年10月,甘永蕊的电子厂正式开工生产,可以满足100人同时就业。

龙头山镇积极探索各种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群众经济收入。现已引入藤编扶贫车间落户沙坝村、沿河村、新民村等行政村。

龙头山镇努力探索产业发展的现状也是昭通市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昭通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优质的昭通苹果、天麻、竹笋、马铃薯、花椒、肉牛等特色产品。昭通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艰巨,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只有立足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条件,不失时机地发展高原特色产业。

在昭通市委、市政府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昭通已经具有了苹果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并且已经取得了突破,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已经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昭通已发展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254个,创建省级示范社1个,发展社员近2万名。海升集团自2014年8月与昭阳区农投公司合资组建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以来,已投资12.5亿元,在昭阳区永丰、布嘎、苏家院三个乡(镇)建成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示范园。2019年,昭通苹果产业7万亩新植任务如期完成,到2020年,全市新植苹果27万亩,总面积达72万亩,可实现综合产值近百亿元。

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竹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富民强市进程的六大高原特色产业之一来打造。到2020年,全市新建标准化竹产业基地100万亩,确保种植规模达360万亩以上;完成低效竹林改造100万亩,确保稳产高产竹林面积达177.8万亩以上;到2022年,力争全市竹产业总产值达百亿元以上。

昭通以昭阳、鲁甸、巧家、彝良、永善为重点县(区),建立标准化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在重点县(区)种植区域新建13.8万亩标准化基地。截至2018年底,全市花椒种植已达127万亩、投产88万亩、盛产期53.79万亩,实现花椒产量3.292万吨、产值29.14亿元。

昭通还把天麻产业作为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来培育。天麻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2.3万亩发展到了2018年的8.02万亩,产量从330万公斤增加到了2800万公斤,产值从2.4亿元增加到了40亿元。

昭通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昭通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计划到202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320万亩,鲜薯产量达640万吨,农业产值89亿元。

昭通还是云南省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区。昭通全市各类草原面积达151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连片规模草场达139片200万亩,自1982年开展人工种草以来。全市累计建设人工草场近100万亩,为肉牛养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云南网日报 李星佺

昭通千方百计种好苹果、竹子、花椒“三棵摇钱树”,刨出乌天麻、马铃薯“两个地下金元宝”,走好特色养殖致富路,打造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集中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打通“大动脉”:交通通达百业兴

都香高速公路从贵州都匀至云南香格里拉,是实现川、滇、黔三省互通互联的交通大动脉。在都香高速A4标项目施工现场,工程机械紧张作业,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烟尘,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都香高速公路龙头山段设计建设有营盘和翠屏两个隧道及沿河互通、明槽等工程,其穿过龙头山境内有16.74公里,建成后将有效缩短龙头山镇到贵州和四川及内地发达地区之间的通行距离,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等交通问题。建成后,龙头山镇的群众到鲁甸县城仅需要15分钟,到昭通中心城市只需要半个小时。

其实,经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龙头山镇的交通条件已经大为改善,行政村通村公路已全部硬化,247个村民小组现在已经全部贯通,80%的村组公路实现了硬化。随着龙头山镇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面貌日新月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成为提升发展的超大引擎,对促进龙头山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龙头山镇的交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昭通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的成效。交通是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15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通过对昭通发展的历史分析和调查研究,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决定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全面打响了综合交通建设大会战。昭通聘请国内权威专家高水平科学编制了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及四个专项规划,着力构建“纵贯南北、横连东西、沟通内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围绕把昭通构建为“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规划了“一环两横四纵六联络”高速公路网,“两横四纵一枢纽”铁路网,“一线四港九码头三运转”水运网,“一中心一支线三通用”航空网,涉及综合交通重点项目20项,总投资达2475亿元。

面对高昂的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昭通市积极探索创新,设计了一套多管齐下的筹融资组合拳。随着总投资1512亿元、总里程1066公里的14条高速公路新建,昭通“县县通高速”的宏伟蓝图即将变为现实。

水富四路交汇

内昆铁路的建成竣工,结束了昭通无铁路的历史,成贵高铁顺利通车、渝昆高铁如期开工,两条高铁线分别途经威信、镇雄两县和盐津、彝良、昭阳3县(区),昭通迈入了高铁时代,融入了高铁经济带。

昭通机场建于1935年,已开通至北京、上海等9个大城市的航线。目前,昭通机场迁建已纳入云南省“四个100重点建设”项目的盘子,马上即将开建。

水运方面,水富港目前改扩建二期工程如火如荼,完工后,年货运吞吐量将达200万吨以上,进出港货轮将拓展到1000吨级,云南对外对内开放的北大门将全线敞开。

豆沙关立交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关键在交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在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自豪地说道,“连接世界,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必将使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集昭通,助推昭通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壮丽征程中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丨昭通日报 北纬29度综合丨《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晶 刘静涛丨图片由 丁世新 雷明娟 彭念敏 谭光吉 周振兴  张一枚 李世亨 李星佺 蔡侯友丨视频 毛利涛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鲁甸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