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0-01-02 09: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一个坚定制度自信的纲领性文献,深刻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的伟大宣示,是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的纲领性文献。

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题进行研究,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第一次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要求。可以说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会通过的《决定》聚焦制度建设,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个层次的科学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就像一架系统完备、复杂而精密的大机器,运转协调、同向发力,展现出高度动员、资源整合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发挥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确保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的保障力;这套制度的成效已经被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所验证。“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重大判断宣示了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和“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使我们跳出了西方的制度窠臼,从根本上进一步确立了制度自信。

制度是定国安邦的根本,成就伟业的保障。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把握好“五个关键”。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地位。全会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显著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会部署制度体系建设13个方面重点任务,摆在第一位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所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宝贵的经验。

二是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变化,顺应人民的期盼,及时把成功的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使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产生制度合力,释放制度红利,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奋进,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使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

三是抓好制度的执行。“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反成弊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应该看到,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在《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中指出:“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因为“制度休眠”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央政令不畅,百姓权益受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改革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如何把各项制度从“纸上”落到“地上”、走进“心里”;如何突破“中梗阻”,处理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把制度执行到位、将政策贯彻到底,最大限度激发制度的效能,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四是抓好关键少数。“关键少数”位高权重,一旦出问题,对党的形象损害更大,对党的战斗力的损害更大。实践告诉我们,治党重在治官。习总书记在《决定》中指出:“有的人对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有的人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甚至极力逃避制度的监管,等等。”只有真正抓住了“关键少数”,才能引领好“最大多数”。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制度要求落到实处。

  五是抓好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在保障制度科学的前提下,制度的执行需要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真正做到依靠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习总书记在《决定》中强调:“要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坚决杜绝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行为,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从问责的角度就是要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懒政”“庸政”等行为的惩处力度,警醒那些碌碌无为者,那些只为各自部门、地方和自身利益考虑的执行者。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种“本质要求”体现的是这种制度的优势,考验的是这种制度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同时能否把这种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也是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考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当前全国正掀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的热潮,就我们昭通来说,最为紧迫的就是把全会的精神转化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委书记杨亚林在接受人民论坛专访时说道:当前,昭通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总攻冲刺最为关键的时刻,高质量完成这项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是我们以实际行动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集中体现。在市委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杨亚林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举全市之力坚决打好打赢“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歼灭战,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攻坚战,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突击战,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作风转变持久战“五大战役”,以坚韧求成的必胜信心和刺刀见红的拼搏精神,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

        作者:邓天丽

审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李寿英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李寿英
标签 >>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