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香中故人来

 2019-12-09 11: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乌蒙大地,文化厚重。文明薪火相传,无数昭通儿女受文化哺育,收获了进步而快乐的生活。过去现在和未乌蒙大地,文化厚重。文明薪火相传,无数昭通儿女受文化哺育,收获了进步而快乐的生活。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之光都将照耀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

这是几份泛着岁月沧桑的报纸。一份是民国三十三年的《云南日报-昭通版》,棉纸石印。穿透70多年时光的消磨,上面的文友肥皂广告、离婚启事等字迹仍清晰可见,字里行间穿透着70多年前昭通市民的生活境况信息。另外几份报纸则是1951年的《昭通报》和1958年、1959年的《昭通日报》。时代的步伐深深地镶嵌在报纸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时光回流的身影。它的收藏者是从事中医和民族民间医药临床和科研40年,主任医师,现为云南圣爱会诊资深专家、心理咨询师黄代才。




结缘《昭通报》

说起与《昭通日报》的缘分,黄代才医生历历在目。“1985年,下乡期间遇到个故事。乡村缺医少药,一个游医异想天开用食盐医治一位妇女的子宫脱落症,差点闹出人命。为了让更多人知晓病急不能乱投医的道理,我把这个故事以小品文的形式记录下来,鼓足勇气到洒渔邮电所寄往昭通报社,忐忑之中就一直关注《昭通报》的文章,好想看到自己写的东西。两周后果然看到了我的文章《庸医杀人》。从这之后,黄代才就试着给《昭通报》写稿投稿,时不时的会被采纳,他感觉自己因此而进步着,快乐着。坚持为《昭通报》写稿10多年。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昭通报社通知他去开会,说他是优秀通讯员,还发了个证书,至今获奖证书还放在老家,荣誉让黄代才快乐着!过了一段时间,昭通报社征文大赛,他获得个二等奖。有了这些鼓励,黄代才投稿就更加来劲了。因为为《昭通报》写稿,写作便成了黄代才的业余爱好。

收藏《昭通报》

热爱《昭通报》,继而为《昭通报》写稿,痴迷地收藏《昭通报》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谈到收藏的这几份报纸,黄代才说,完全是爱好使然。他说:“1987年,上班路经昭通挑水巷时,几张老报纸吸引了我的眼球,走近一看。一张是民国三十三年的《云南日报-昭通版》,另外三张分别是1951年、1958年、1959年的《昭通报》和《昭通日报》。一见之下,心里便割舍不下。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还是高价买下了这四张报纸。以后每当路过那里,总希望再看到类似的报纸。几十年过去了,再也没见到它了。由于来得珍贵,每次搬家都要小心翼翼的带上,轻轻地找个合适的地点珍藏起来。偶尔也会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让人感到愉快。”

六十而立的医者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文本不分家。在中医主业中,黄代才一步一步摸索着走过。中医有悬壶济世的仁爱之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的黄代才出身于昭通洒渔一个让人温暖的家庭。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是具有祝由疗法技能(类似心理疗法)的乡村文化人,自幼聪颖敏悟,勤奋笃学。读《四书》《五经》语,背《增广》《千字文》;阅今古白话,览书外杂说。少岁所学,老亦能诵。常免费用些单验方配合传统的祝由方法给村民解惑,调顺心理,解除疾苦,屡获良效。父亲是一个和善的长者,一个受乡邻敬重的仁爱之人。父亲用一生的身体力行教育子女纯善、爱敬、勤奋、承担。“父亲不爱吃,不爱穿。唯爱劳作,供我们弟兄上学。父亲吃的苦,是常人想象不到的。挑花椒从昭通到宜宾除去路上的辎重,都还有90公斤,肩头老茧层层叠叠。上世纪70年代,我家有20多口人,缺吃少穿,但晚上火塘围坐,谈天侃地,很是热闹。父亲用双肩把我们弟兄七人,从乡下送到县城,省城、省外读书,都参加了工作,而且都取得一定成绩。”



黄代才说:“父亲归去上山那天,全村的父老乡亲来送他,为村里失去一个乐善好施的长者而伤感。父亲养的看家狗也在那天跳进村里的水塘追随父亲而去了。”父亲给儿子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选择悬壶济世的黄代才学中医毕业后回乡回报乡梓。黄代才曾任洒渔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原昭通市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创办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并主持研究和管理工作。在行医道路上,他先后侍诊昭通著名中医王寿山、许证明两位老师,业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曾侍诊云南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姚派现任掌门人姚克敏院长,受益深厚。在临床诊治中受到云南多位名师的影响和指导,享有更多博采众长的机会。

多年行医,黄代才集有专病专方100余首。参与编写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药食大全》、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外治大全》;出版《昭通医药》和《专方治病备览》。与兄长合编跨度近280年40余万字的《昭阳卫生志》。《民间医药收集与运用》获科技进步奖励和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曾获科技科普工作先进个人。《鹿仙草临床运用举隅》论文参加首届国际民族医药交流,并在国际会议中心交流论文。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市学术交流。在《中医杂志》《中国医学生》《云南中医药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政工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多篇。论文入选《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和收入《医学文库》。整理老师临床经验《老中医验案选粹》收编《首届兰茂中医药学术论坛暨云南省中医药界2014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学术传承专栏之中。

正当业务技术需要进一步检验和提升的时候,黄代才退休了。但对中医的执著热爱让他退而不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中国中医名馆—圣爱中医馆的网站。从中了解了一些情况后,感到这是自己继续实现中医梦的良好平台,于是,投了电子简历。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他过关了。就这样成为了云南圣爱中医集团的一员,也成了六十而立的践行者。从此,他往返昭通—昆明两地执业。几年来,两地执业,他看病的患者有渐多的趋势,他感觉人生比以前更加有意义。多年来,他潜心治病救人,得到了更多患者的信任与认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初心追逐中医梦

中医梦,从小就在黄代才心中种下了种子。小时候体弱多病,加之家里贫困,没条件医治,所以留下许多病痛。故而萌生了学医自救的想法。父亲是具有祝由疗法技能的乡村文化人,父亲的家传深深影响了黄氏兄弟。黄代才的二哥黄代达曾经是一家县级医药公司经理,二哥黄代达和四哥黄代德都是中医药爱好者,识得一些草药,懂得中医基础理论。家里哪个有个发热、头痛、肚子疼,都会在他们的指导下得到改善。五哥黄代金,做了15年的军医,低调博学。他的治病技术和理念一直影响着黄代才。

黄代才小学时知道一些简单的草药,中学时在哥哥的指导下开始自学中医,一知半解,但很喜欢。1977年考入中医专业,1981年参加工作,曾做过管理和行政工作。1996年中医学院自学考试毕业。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为中医梦努力工作,孜孜以求,博采众长。目前重点研究的病种有《回心通脉饮》。




传播中医文化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群法国学生,怀着对中医文化的好奇与热爱,来到圣爱中医馆学习神奇而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

在专家诊室,黄代才给他们简要讲述了中医传统文化及中医中药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医认识疾病和在诊疗中的三大特色: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同时还边诊断边简要讲述了望、闻、问、切在临床中的运用。并对圣爱医馆整合中医专家对中医治病、中医养生、中医预防、中医科研、中医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和社会的影响力作了简要介绍。

当他给三位法国朋友诊脉并观察了神、色、形、态及舌象等。初步诊断印象让其叹服,并引起现场的法国朋友不约而同的惊呼!医馆给法国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示,要把中国的中医文化带到法国去,让更多的法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云南的中医。

在闲暇之余,黄代才爱好收藏,喜爱诗文。曾热情洋溢地为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撰写了院歌。对中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让他激情勃发,写下了“五月十五艳阳天,神医猎魔配赤箭。济世活人本草王,昭通风物药中仙。”的诗句, 隽刻于家乡洒渔广场的石柱上。

作为行医者,黄代才孜孜不倦追求医术进步。作为文化爱好者,黄代才乐在其中享受快乐。

审核:   责任编辑:李寿英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寿英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