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丨云南骄傲!中宣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称号

 2019-12-03 19:18  来源:云南日报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我国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的大半生和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朱有勇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家”安在田间地头,时常穿着一身沾满泥土的迷彩服带领一帮农民群众在田里耕作,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教授”“农民院士”。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朱有勇,这个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六旬老人,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

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同时,在他的努力下,世界性难题“大宗中药材品种三七连作障碍”也迎刃而解。

他总是心系群众,始终全身心融入到贫困群众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承担这一重任。

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接到任务后,朱有勇二话不说便带领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科学制定了产业发展措施。

每次下乡,他总是第一个冲下车,有时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肥力及农作物根系发育情况;为找到适合当地的优势项目,他清晨就下田,深夜仍在研究问题,殚精竭虑,带领团队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

4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平均亩产3300公斤的冬季马铃薯,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在未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实现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每亩产值可达10万元;

在全国首创的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等种植技能;

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横流的山村,变成了亮化、绿化和美化的美丽村寨。

从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  陈鑫龙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云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