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奇葩——昭通地名谣

 2019-11-29 14:3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借以识别地球和宇宙间各种自然地理实体不同位置、范围、形状和特征而共同的约定的名称。地名包含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自我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古今中外对于地名的产生及演变,一般都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地形地貌特征,人们视其形状而将那一区域命名什么。例如,昭通市的大关县便是以地形得名,意思是关口、关隘、关卡、官寨重叠,“嵯峨虎豹当大关,苍崖壁立登天难,要经五尺道,必闯数道关。”正是这众多的关口、险峻的关隘,构成了而今这1692平方公里的“大关”。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地方出现了突出人物、突出事件或特殊物产,人们便借此代指地名,让其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例如,山西省左权县、吉林省靖宇县、黑龙江省尚志市分别是以抗日将领左权、杨靖宇、赵尚志烈士之名命名的;湖南省凤凰县是以人们心目中的凤凰命名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则是以伟大的水利建筑都江堰命名的。

由于地名的重要性,决定了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便涉及到地名,昭通就有不少栩栩如生的地名歌谣。1949年前,昭通的穷苦百姓为了养家糊口,往往人背马驮上昆明、下四川,辛辛苦苦挣钱。在通往巴蜀叙府(今四川省宜宾市)的漫长山路上,一队队赶马人及一群群背夫们为了驱散漫漫长路上的枯燥气氛,你一言、我一语地将“五尺道”上的大小地名串连起来,编成了一首妙趣横生的地名诗(谣)互相传唱。

昭通经大关至盐津豆沙关一段的地名歌谣唱道:

一出昭通大天晴,人背马驮赶路程。

披身大汗顺坝走,闸上龙洞水沁人。

钻沟梁子生得旺,只见垭口雾沉沉。

五马海来油榨房,大花树店不成竹。

稀泥烂窖拐弯大,岩洞赶场婆娘王。

头寨落雨二寨晴,三寨四寨老彝人。

盘河边上顶风赶,五寨姑娘会迎客。

苦荞粑粑打饱嗝,毛雨稀稀罗汉林。

溜溜滑滑出水洞,沙坝杨柳李子坪。

栅子门前打一杵,抬头望见大关城。

进南门,出北门,乌鸦桥上闹沉沉。

要扎大营雄魁垴,鹞子翻身马桑坪。

铁索桥头黄葛溪,街心高来两头低。

中间卖烧酒, 两头卖撮箕。

四方石,莲花台,观音坐在手扒岩。

四方石来好豆花,手扒岩上敬菩萨。

绿井麻柳上大湾,抬头望见石门关。

铁线溪连甘海子,青松树上把马拴。

大关垴,好妖娆,人呼马叫过仙桥。

半边晴,店子稀,要吃凉水小关溪。

稀里哗啦三大炮,庾梯云坐石格闹。

大梨树,小梨树,弯弯拐拐吉利铺。

吉利铺,店子宽,要散谈子烂田湾。

美女出在黄荆坝,老龙抬头回龙溪。

黄葛树,黄葛丫,黄葛树下陶儿家。

彝人过河奔土坎,孔明丢下马蹄石。

吊楼子,不叫人,谋夫夺妻老母城。

扯烂犁头小滑田,沙坝粑粑要现钱。

豆沙关岩子高万丈,僰儿子埋在悬崖上。

这首民谣叙述的是当年马帮从昭通城出发,前往四川宜宾运送货物,在昭通——大关——豆沙关这段路上必须经过一个个地点,随便一数,便有50多个。同时,还把各处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信手拈来,巧妙地融入歌谣之中,不仅反映了旧社会穷苦百姓的艰苦生活,还把地名与落后的交通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

滇东北大峡谷中有一条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道路,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南方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五尺道。当年的五尺道在大关县境内沿滇东北大峡谷而行,贯穿了大半个县境,所经之地恰是滇东北腹心,地势险要,沿途有大关垴、云台山、老鹰岩、栅子门(灵官岩)等极险之处。“大关”二字始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朱批谕旨》第五十六卷载:“豆沙关、大关、伐乌关(今彝良县钟鸣乡境内),三关均属天险,悬崖峭壁,箐大林深,失之虽易,得之甚难。”“截断牛栏江则与东川阻隔,截断伐乌关则与镇雄阻隔,截断豆沙关则与川境阻隔,截断大关则凡属乌蒙联络三省之界俱为阻隔。”可见大关乃为滇东北咽喉之要冲,险要形势即使石门关亦难比之。五尺道从盐津县豆沙关进入大关县吉利镇马蹄石,沿关河北岸半山之上而行,经吉利铺、石格闹、小关溪至高桥河口接近河面,过河口后,因云台山异常险陡,无法行路,五尺道乃从关河西侧大关垴75度陡坡向上攀行,拐过48个“之”字形回头弯直上崖顶,犹如云梯。今人多以为豆沙关为五尺道最险处,但实际上大关垴远比豆沙关险要得多,行人和马过此十分吃力,常有滚崖摔死之事,此处为“五尺道第一天险”当之无愧。五尺道从大关垴崖顶旁西岸半山而行,经铁线溪过大湾子后逐渐降低,再经麻柳湾、四方石,从黄葛溪跨越关河,自马桑坪上雄魁垴,过乌鸦桥,穿大关厅、栅子门,沿石灰窑、李子坪、杨柳树向南,从玉碗镇下沙坝附近出水洞出大关县境,通往昭阳区盘河镇。

在大关境内的五尺道上,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雍正八年(1731年)怀远将军刘崑为改土归流奉命进剿乌蒙,夜破关口栅子门,留下了著名的“灵官岩石刻”(“怀远将军刘公讳崑,于雍正五年正月十六日夜破此关,大关别驾刘正宝”),此带民众中还有“夜破此关羊子阵,打开滮水岩”的传说;雍正年间(1725~1735年)四川江道人修通百姓传颂的“江道人古道”。清雍正年间,四川道人唐明荣(法名江海移,人称江道人)云游此地,因山高路险、崎岖难行,发誓修改关津通路。此前,云台山北面仅有一条从山脚绕数十弯拐直达山顶的“五尺道”,人马通行十分困难,而山顶大关垴时有店主对过往行人及马匹高价收取过路钱。江对此颇为不平,遂四处筹集资金,并发动地方大号富商捐献功德,从云台山脚阴河洞绕拐,经常家岩到鸡冠石开石凿岩,改道筑路。修筑中,其徒弟张志清不幸被岩石砸死。历数年辛苦,改道成功,新路比大关垴48拐缩短了5里路程,且较平坦。随后,江道人又在此道山间修建寺庙、客房,供过往客商食宿。自此,驮马、商人络绎不绝,客店日益兴旺;发生于咸丰九年(1860年)威震西南的“李蓝农民大起义”,确定由滇入川,由川北上,会师太平军,推翻清王朝的战略目标,他们即从麻柳湾翻越云台山江道人古道,闯石门关(今豆沙关)天险,夺盐井渡关卡,破落雁险关,长驱400余里,直取云南临川之镇牛皮寨;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江川商董彭耀宗于黄葛溪关河上修建永安铁索桥。因当时大关无锻造条件,彭派其侄俊卿远赴贵州锻造后运回大关黄葛装修。每根铁棒直径10厘米,长1米多,两头尖中间粗,将两端烧软后弯成环状,环环相扣,结成锁链,故称“铁锁桥”而非“铁索桥”。巨大锁链共10把,6根平行于桥面下,4根粗节链分穿左右两侧承受桥身并兼做护栏。桥长40米,宽2.5米,其结构独特,滇川境内屈指可数;民国6年(1917年)7月31日晨,黄荆坝发生6.7级地震,纵横百余里,导致吉利铺、回龙溪两山合并,大关河水倒流10余里,桥梁扭翻,全县死亡千余人。当时,正值护法滇军第十三团陈维庚部2个连官兵100余名经此被山崩覆压殉难。

今天,大关县境内吉利铺、大关垴、云台山、马桑坪等处尚留有较为完整的五尺道遗迹,道宽三、五尺不等,均为不规则青石打凿或铺砌,至今村民仍行走此路,其他地方的残段则多掩于荒草田土之中。现存的五尺道经长年人踩马踏,许多地方呈现踏滑痕迹,坚硬的石条上还留有马蹄踏出的一个个蹄窠。雨后,蹄窠内一洼清水,映出了蓝天白云,仿佛也映出了昔日商旅往来、马蹄不断,一路猿啼鸟鸣、蹄声阵阵的繁忙景象。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当年弯弯曲曲险象环生的古道,先后被宽敞平坦的“213”国道、麻昭高速公路所替代。如果没有上述地名民谣的流传,人们怎会知道祖辈们当年的千辛万苦,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审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杨杰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杨杰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