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里的“大喇叭”

 2019-11-26 10: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段时间,每天早上 8 时、晚上 7时,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音频准时在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响起。

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村民正是通过村里的大喇叭,了解国家的精准扶贫、惠农补贴等政策……

而在村民心目中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吴长碧更是他们心中的“大喇叭”,她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深深印在水田群众的心里。

自2015年9月南方电网云南昭通供电局派驻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以来,吴长碧用心、用情、用力宣传着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团结鼓舞带动着水田村民,查穷因、断穷根。

4 年时间,偏远、闭塞的水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情实意 沉下心

回望来时路,有苦也有甜。

刚到水田村时,吴长碧被这里的贫困面貌深深震撼。这里高山兀立、沟壑纵横,80%都是陡坡,25个村民小组散落在高山狭壁间,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贫困面大、发展意识淡泊、人心涣散。

“扶贫必先扶志,宣传政策,转变观念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中。”吴长碧认为。

一双水鞋、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块小黑板,这些就是吴长碧的扶贫“小助手”。于是,她不畏艰难,她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坎,家家户户走访。

“每到一户,我都会拿出小黑板,一遍又一遍、连说带写讲政策、做工作,直到老百姓明白为止。”吴长碧说。

“当时我每个月电话费都是六七百甚至上千元,嗓子哑了也从不休息。我觉得,如果没有把政策宣传到位、没有真正了解情况、没有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没有提振大家脱贫的信心,就算差一句话,都不忍心走、也不会走,真感觉自己就是个‘大喇叭’。”吴长碧说。

短短3个月时间吴长碧跑遍了水田村的山山岭岭、家家户户,较为真实、详尽地了解和掌握了水田村的基本情况。

在吴长碧心里,只要是老百姓关注的事情,她都会去关注,都会去想方设法解决。

“我不断告诉自己,既然组织把我派到这里来,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心沉下来,融入进去慢慢去做。每日深夜工作回来,当我独自守着一栋没有大门、背靠坟山的屋子,内心也会充满无限的恐惧和不安。”回忆刚入村时的情形,吴长碧莞尔一笑。

渐渐地,村里的老百姓开始接受她、信任她。

他们饮水困难找吴长碧,住房有问题了找吴长碧,家里闹矛盾找吴长碧,发展产业找吴长碧,甚至一些陈年旧怨、邻里纠纷都要找吴长碧。

吴长碧成了他们心里“最信任的亲人”。

全力以赴 育产业

“只有发展好了产业,才能真正脱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必由之路。”吴长碧坚定地说。

2017年底以来,吴长碧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水田村大棚蔬菜基地的建设上。

但启动建设水田村大棚蔬菜基地时,资金无法到位。眼看村民致富的希望就要化为泡影,吴长碧用自己的工资作抵押,向银行贷了70多万元款,又找亲朋好友借了50多万元,凑了130多万元资金,让大棚蔬菜基地正常运作,而因此产生的利息她却自己承担。

“自从吴书记来了之后,天天上门做我们的工作,带动我们发展辣椒产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我们也不用外出务工了。”水田村民张友才说。

如今,基地上蔬菜大棚200个,47000平方米,每年能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大棚务工,务工群众中75%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天可以领到100—200元不等的工资。

从2018年3月至今,大棚蔬菜基地培育辣椒苗2400余万株,销售金额450余万元,仅务工工资就高达130余万元。

除了蔬菜大棚,吴长碧还因地制宜,深入群众家中宣传政策,为群众出点子、想办法,引导村民建立了养牛场、养猪场、家具加工厂、大竹种植基地。目前,这些产业也陆续见了成效。

柯昌东外出务工近20年,在外学得一手木工手艺,心怀创业梦,本想回乡创业,却没有资金。

梦始终是梦。

在走访过程中吴长碧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在外务工的柯昌东,并以自己名义向银行贷款10万元,作为柯昌东家具厂的启动资金。

“现在我的家具厂经营得比较好,厂里的工人基本都是周边的村民,他们从学徒工进来工资就是2600元一个月,成为正式工人以后工资涨为4000元。我以前是这里的贫困户,现在发展得好了,也希望把周边的贫困群众带动起来,和他们一起脱贫致富。这一切真是多亏了吴书记,要是没有吴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柯昌东哽咽地说。

4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吴长碧为水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协调各种资金近3000余万元,还将南方电网公司每次给自己的慰问金和自己的工资20余万元都用于扶贫工作。

“大喇叭”显 大能量

走进水田村河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白墙青砖、亭台小院、整齐划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这里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示范点。

如今,全村25个村民小组都安装上了无线大喇叭,村民通过大喇叭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

晚饭过后,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正追逐打闹,大人们正听着大喇叭悠闲地享受美好时光,其乐融融,甚是温馨。

从水田村桃子坪村民小组搬迁到安置点的周成芝夫妇,原本有4个孩子,但2个女儿远嫁他乡,2个儿子因为疾病先后去世,一连失去2个儿子让周成芝夫妇几近绝望。

“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政府帮我们盖了新房子,让我们搬出了大山,还给我安排了保洁工作,一个月有800元的收入。老家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每年都有补贴。”周成芝感动地说。

“说实话,之前我真的是啥子希望都没有,觉得活起也没意思了。后来,吴书记来跟我做了许多工作,跟我说了许多话,我永远记得。”说起之前的情况,周成芝感慨万千。

现在的周成芝,已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开启了新的生活。

村里显眼外墙上,处处悬挂着“牢记党恩 不忘党恩”等字样的标语,正是这股脱贫攻坚的力量,让水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触动着吴长碧4年如一日的坚守。

有一次,在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时,因原有的便道路塌方无法通行,修房的材料无法搬运,导致工作停滞了很长时间。

“了解到情况后,大家主动跟着我,穿着水鞋,冒着雨,沿着湿滑陡峭、连路都没有的山坡,一口气将修房的材料从山脚背到了山顶,有老人也有孩子。”说到这里,吴长碧眼眶湿润了。

“我感恩南方电网这个大家庭,无论我有什么困难,总是一次又一次给予帮助;我更感恩水田的村民,无论我做什么,他们都无条件地支持。”吴长碧心怀感恩地说。

吴长碧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承诺。现在,正是党和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哪怕自己只是一粒沙子,只要能为脱贫攻坚分担那么一点工作,都是值得的。

“感恩每股都在为脱贫攻坚努力的力量,我将用我的坚守、我的真情,继续做好村里的大喇叭,回报我深爱的这片土地和南方电网这个大家庭。”吴长碧深情地说。

编后语:脱贫攻坚既需要“指路人”,又需要“领路人”。脚上沾满泥,心中装满爱。吴长碧沉下身子扎实苦干,真扶贫、扶真贫。她每天奔忙在田间地头,扎根在这片土地,情洒父老乡亲,不顾个人得失,当好贫困群众知心人、领路人,脱贫攻坚工作收到实效,贫困群众从而得到实惠。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盛芳 通讯员 朱明芬 周 扬 孙良晶 /文 赵 昱 /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