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向阳开①丨花开云岭 文脉流传

 2019-11-25 17: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云南省的民族融合发展历程。

经过“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从爨文化的形成,到南诏大理国的兴衰,再到清朝的“改土归流”;从“柳营洗马”的志得意满,到战火纷飞的苦难……持续地碰撞、融合,26个民族文化最终都在云岭大地找到了发展、传承的空间。

“苗族住山头,彝族住坡头,瑶族住箐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

一支民歌,唱过半山。

山复水转,路途遥遥。

时间倒回七百余年前。

元朝,云南第一座文庙在昆明落成,开庙学之风气。昆明庙学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各族子弟均可入学。

在这里,文脉就像一株孱弱的植物,从昆明多元的文化土壤里发端,努力地生长。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在元江府设置儒学学校。随后,这股“中原学风”吹遍楚雄、丽江等大部分地区。

白族“皆尚谙书,习礼节”,儒家学风为其后世“诗书传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明嘉靖年间, 大理下阳溪人杨黼(白族)“读五经书皆百遍”,“注孝经数万言, 证群书”。

而楚雄府彝族“更慕诗书, 多遗子弟入学, 今亦有中科第者”。临安府(今建水) 彝族“俗尚诗书,郡治之近,山水明秀,所生人物, 俊伟者多。家有诗书……而科贡后先不发乏”。

……

山野透出书声,石上刻下诗篇。繁复的典籍对不识汉话的少数民族来说甚是困难,文脉却以顽强的姿态,长出清晰的脉络。

随着云南文教事业的进展,士子日增。明永乐年间,云南取得了在昆明举行乡试的资格,并建成了举行考试的贡院。到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贡院的号舍已增建到4865间,嘉庆年间又增建了部分西号舍。孙髯翁在《辛卯观诸生人围》中,曾生动描绘乡试的情景:“昆明仲秋选场开,珥笔观光鱼贯来”。

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中,通过云南贡院选拔的人才,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央参加高一级的会试,同时也从中选拔国家各方面所需的人才。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统计,有云南籍进士950人,其中包括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

如今,仍可以看到座落在现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内、保存完整的60间东号舍。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咯吱作响的木地板,奏出一个时代文脉传承的节奏。

风云际会,旧时代土崩瓦解,新的萌芽向阳而生。

1908年,腾冲人李曰垓从京师大学堂毕业不久就被任命为永昌、顺宁、普洱暨镇边直隶厅学务行总理,负责筹办云南的土民学塾。

土民学塾是云南少数民族新式教育的主要源头之一,它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共创设土民学塾一百二十八所”,使边疆少数民族“教化渐濡,既隐清其犷悍不训之气,又长养其营生之智识,而坚其归依爱戴之心”。

这份坚韧延续至民国。

1928年至1939年,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龙云及其下属教育管理者对教育都很重视,将特捐及卷烟税扣作教育专款来使用,使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有了强大的财力保证。

在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二小学校长武截斌校长参与撰写、结题的课题研究论文《清末民初时期云南的民族教育政策》中,用10余万字呈现了波澜壮阔的云南近代民族教育长歌。

从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出现,到云南陆军讲武堂、东陆大学的建立;从袁嘉谷新订中小学教材,到西南联大存续文化火种……时间与文脉紧紧纠缠,于无声处,复现荣光。

转眼,又是百年。

今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对云南提出“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要求。亲密融洽,成为云南民族关系的注脚。

云南省聚焦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7年,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创新教育方式,联合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云南中心推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微视频进校园活动,以国家、民族等系列微视频辅助学校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目前,“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微视频进校园活动已覆盖云南省80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赵德荣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当前,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微视频进校园活动,正是创新方式载体的一个具体实践。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全省掀起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高潮,对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0月,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观后感和微视频作品评比活动,共征集到5000余份征文和微视频作品,参赛者覆盖各个教育阶段。通过筛选,500余份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并在2019年5月25日举办的云南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上集中展示。

2019年5月25日举办的云南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现场

赵德荣表示,该活动有三个关键字。第一个是“广”,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参与的师生覆盖了全省16个州市的各级各类学校;第二个是“活”,师生用微视频的形式为本民族代言,通过自己的视角来介绍和记录本民族传统习俗和优秀文化,加深了师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第三个是“久”,一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和优秀文化被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昆明市注重民族教育工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中。截至2018年底,昆明市共有省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190所,省级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8所,省级民族文化教育基地校1所;共有在校生12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55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数的21.21%。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微视频进校园活动已覆盖昆明市1024所各级各类学校。“新媒体手段能有效解决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保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真正将爱国教育、民族教育融入教学。”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穆仁早介绍。

“这是云南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生动实践和有益尝试。”赵德荣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数百年间,无数学子穿过腾蛟门,登上龙门道,伴随一座城市的成长,将个人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

如今,贡院终考的炮声已止,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会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重叠起来,成为一条载满回忆与辉煌的河流,梳理出昆滇文脉的起源,将那些璀璨的记忆流泻在翠湖之畔。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云南中心 供稿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