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路的记忆

 2019-09-12 09: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现在过着幸福惬意的生活,总会想起童年和故乡,更让我时刻内疚和歉意的是父亲和母亲。我们兄妹5人都已成家立业,在故乡之外构筑了安身的居所,逢年过节时偶尔回家几次,究其原因是受故乡落后的交通条件所制约,故乡的路成了一直困惑自己的心路。如今,随着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我家离公路也就只有20分钟的路程了。

回忆故乡的路,是一段痛苦的记忆。我的家在鲁甸县乐红乡一个偏僻的村子,海拔较低,临近河谷,出产核桃、花生、水稻、甜橙等农特产品,主粮是玉米和洋芋。从那儿沿河边行走,只需花1个小时就可抵达牛栏江边,故乡的亲人们经常走很远的路,经过牛栏江大桥,去巧家县赶街,农村日常生活用品基本齐全。小时候,我也到那儿赶过集,早晨天不亮就要带着干粮,背着家里种出的粮食或核桃、板栗等农产品,到那乡街上廉价卖了,买回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衣物之类。在来来回回中,走路就要花7个小时,真正在乡街上的时间不会超过2小时。回家时总背着沉甸甸的东西,脚都走得打颤。条件较艰苦和更清贫的人家,一般是两手空空上街,偶尔买点东西应急,很多时候背着的大背箩里空空荡荡。从记忆中,我家是一直喂养着马,真正是典型的“运输靠马”的人家,在窄窄的乡村路上,父亲为了减轻马的负担和驮运的次数,也会背着重重的煤炭、玉米、肥料等等。当然,我家的生活条件稍好一些,完全是靠父母亲昼夜劳苦的结果,父母亲经常在天不亮就做了很多农活,甚至用石磨碾玉米,有时我也跟着推石磨,那磨磨声永恒地烙在了心上。

我12岁那年考上了初中,命运的改变与能进中学乃至大学密不可分。记得刚拿到初中录取通知书那阵子,全家人都为我高兴。对于一个贫穷的学子能升入初中,比现在到市区工作还令人激动。父亲和母亲想尽办法为我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用,那时的乡村中最值钱的就是鸡蛋,家里喂了一大群下蛋的母鸡,全家人平时根本舍不得煮几个鸡蛋来吃,都把鸡蛋的功能淡化成单纯的商品了。开学前,父亲毅然挑起了送我进县城的担子,母亲为我准备了烧洋芋,让弟弟和妹妹羡慕极了。他们知道,只有到县城读书才有这样的待遇。

第一次到县城上学,大约离天亮还有4个小时,我就被父母亲从美梦中叫醒了。我起床时,父母亲已经把饭菜做好放在桌子上。我和父亲离家时夜色还很浓,一人用一支手电筒照亮,行走在窄窄的乡村小路上。大概走了3个小时才天亮。那时,县城到乡街的公路已经修通,但很少有车行驶,我们不奢望,也不敢奢望能有坐车的福分,穿过乡街向县城行进。踏上宽宽的公路,开始心旷神怡起来,那公路比自己家里院坝还宽敞、平坦!我和父亲都是走习惯了山路的人,最初在公路上行走就觉得特别轻松和愉快,很快就超过一队又一队前进的人,当我们走上前很远,回头看见他们落后的身影,父亲就会赞扬起我们的速度来,我就觉得特别自豪。离得远些了,才敢根据他们的着装和随身物品,猜测和小声议论他们是些什么人,有学生,有送行的家长,还有做小生意的人。我们边走边留意公路边的里程碑,反复观察后发现走1公里只需12分钟,每当走到近12分钟时,就开始盼望那里程碑奇迹般地提前出现,那个上面写有数字的里程碑成了一种期盼,成了一种目标,成了一种象征……大约到中午12点,我们终于走到了街上,那是一个必经的中转站,从那里开始将走长长的下坡路,由于山势降得快,弯大,走小路就成了抄近道的一种方式,我们就沿山中的小路行走。听到龙头山乡街上的车声巨响,父亲就鼓励我赶紧跑,我们顿时来了勇气。在之前就打听过,龙头山乡街上每天有一趟车进县城,我们怕速度慢而错过这唯一的机会,那得再走整整一个下午甚至也未必能抵达县城。那次,我终于有生以来第一次坐车了,那是一辆很老旧的农用货车,车箱里已经站满了人。大约1个小时后,有人兴奋地大叫“离鲁甸不远了”。又过了很久,一座漂亮的县城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将在这个县城我度过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

就读中学期间,每到开学或放假,我都不得不痛苦地重复着那个行走的过程,走一次怕一次,走一次痛苦一次,一直走了好几年。几年后,有农用车跑县城了,只要花几元钱,乘客便会像货物一样被塞在车箱里;又是几年后,有客车跑县城了,相对来说舒适和讲究了很多,冬天不再惧怕寒风和冷雨了,很多人还可以有个舒适的座位,没有座位的人站在过道里也感觉好得多;后来,客车的管理受到规范,既不准超载,也不准其他车辆载人,凡坐车的人就都有了座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空座的现象,我就觉得那些空着的座位很是浪费……

2000年8月,我参加工作,作为全乡的首位专科生被分配到乐红乡关溜村小学任教,每到领工资的日子,就要花8个小时走到乐红乡街上,第二天领到工资后再花8个小时才能回到学校。刚放寒假那天,就从学校走到乡街上,再从乡街坐车到县城,自由自在地过几天城市生活。2001年9月,乐红乡新成立中学,我由于是正规的专科毕业生就到位于乡街上的中学任教,才告别了漫长的行走过程,偶尔花2个小时回家就算很远的行程了。2004年之后,我先后在鲁甸县城和昭通市的几个单位工作,尽管道路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仍然很少回家,只有每年的春节我必须回去与家人团聚,陪陪乡下老家逐渐年迈的父母,即使遇到下大雪的天气,走路也要回去,这成了我铁定的人生规律。回到温馨的家中,总会看到家庭随着社会进步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内心很是欣慰和舒坦,父母买了电视机、沙发、微型钢磨、青饲料粉碎机,屋里屋外有了电灯,父母亲也各人用上了一个手机,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居住条件了。大约2009年,我最初工作的村子也通公路了,我每年春节回家都会沿着公路走很远去看看那曾经的工作之地,寻找一些记忆。

(作者:刘绍清  系昭通市纪委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