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昭通苹果征文选登|家乡苹果“幸福味”

 2019-08-15 09: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父亲从鲁甸县一个叫岩洞村的村庄走出来,一走就是几十年。这里就是父亲日夜牵挂的家乡,我从小在这里嬉戏游玩,伴着它长大。

调到昭通工作后,我只要踏上岩洞村的土地,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我常把岩洞村的变化告诉远在异地工作的父亲,特别是岩洞村兴起的苹果产业。一次,父亲吃着我邮去的岩洞村苹果,居然品出了特别的味道,他在电话那头哽咽地对我说:“家乡人,幸福呀!”

十多年前,岩洞村遭受地震灾害,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亲临现场视察和指导工作。乡亲们牢牢记住总理的话:发展才是自救的根本出路!十多年过去后,岩洞村逐步走出产业困境,苹果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但交通问题制约着岩洞村苹果产业的发展,怎么办呢?穷则思变,乡亲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场“修路”革命,逐渐打开村寨的大门。

“修路是大好事!”村里的马礼应不仅这样说,而且带头投身“修路”革命。有一条公路要从马礼应家的田地经过,他毫不犹疑,主动挖掉地里的10多棵核桃树,让出2分田地,还主动拆了一间房屋。他的行动激发了乡亲们发展苹果产业的热情,纷纷效仿,共同修筑家乡致富路。岩洞村“沸腾”起来,朝着“村组道路硬化全覆盖”目标一步步迈进。不仅如此,修路还带来思想的变化,岩洞村的乡亲们树起了“学好技术先致富”的观念。村委会所在地门庭若市,成了乡亲们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脱贫致富的技能培训基地,夜夜灯火通明。岩洞村“两委”还结合村组道路硬化工作,科学规划,兴建市场。可以想象,岩洞村功能完善后,将是一个美丽的“村中城”。

岩洞村一项苹果产业就带活了全村。全村1500多户人家就有900多户人家种苹果,其中,苹果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家就有20多户,仅盛果期的苹果纯收入就达1600多万元。岩洞村种出来的苹果,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不少村里人学会了电商、微商营销,一些人家的苹果还挂在树上就被外地客商网上订购一空。村里一批人成了苹果老板,领航苹果产业迅速发展。马林省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不仅擅长种苹果,而且擅长营销苹果。他在网上给自己的苹果起名“一见馋”,名气大得很,一直走俏外地市场。他卖出去的苹果,最多时,仅开出去的发票就达300多万元。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靠苹果收入彻底翻身,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乡村别墅。不少人家靠苹果收入供出了大学生,日子过得舒心甜蜜。

岩洞村乡亲们有了钱,精神境界也上去了。马林省等人说,一人富不叫富,全村人富才叫富。他们对苹果种植户有求必应,悉心指导种植,竭力帮助销售,确保大家增产增收。这种影响还带动邻近的一些村种苹果,长势都非常好。马林省等带头人把对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感激之情化作追求,向更高目标挺进。他们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马林省说,他们有个愿望,就是亲自带着自己的苹果参加北京展销会,让家乡苹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们一定要在天安门前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并在天安门前留下幸福的合影。

近几年,岩洞村的苹果成了“吃出来”的品牌,闻名遐迩,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特别是岩洞村的糖心苹果,一吃不忘。这种糖心苹果吃一口就甜到人的心里,为何这么甜呢?四个字:地造天成!去年春节,我到岩洞村一户种苹果的亲戚家做客,亲戚提出一篮红苹果招待我,这红苹果没什么特别,我不想吃,推说自己牙不好,怕酸。亲戚笑了笑,神秘地对我说,你肯定没吃过这种苹果,你吃一口就知道了。亲戚从篮子里拾起一个红苹果,削了皮递给我。出于礼貌,我接过这个削了皮的肉色黄生生的苹果,却没有要吃的意思。亲戚见状,一声接一声催促我,一定要我吃一口。我有些好笑,心不在焉地咬了一口,嚼了嚼,呵,一股浓浓的蜜味直冲喉咙,那个甜呀,真可甜掉牙!亲戚这才介绍说,这叫糖心苹果,别看样子没什么特别,吃味却与一般苹果大不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含糖量特别高,市场上供不应求呢!我仔细观察手中的这个苹果,这才发现,果肉透明,水分充足,果肉间隙有一种半透明的水浸状物质,沿苹果心向外扩展。亲戚对我说,这种苹果需要具备一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待充分成熟后才会形成糖心;只可惜数量不多,这种苹果多数人家留了自己吃。

前不久,我到老家岩洞村走访,一户种苹果树的亲戚对我说,苹果户们都会抓季节了,发展早熟、中熟、晚熟三种苹果,糖心苹果产量大起来,自己吃不完,都面向市场销售。更可喜的是,岩洞村因苹果而出名了,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出了一批种植和经销大户,学会电商、微商经营,带动家乡苹果产业迅速发展。

“我们村,苹果成气候了,不用出远门,自己给自己打工,靠种苹果就能找钱过日子,比种任何庄稼来得实惠!”岩洞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感慨地说。他回想起28年前,他与7个人一起承包岩洞村境内的岔湾水库苹果基地,一包就是15年,那时技术跟不上,一遇天灾就亏本。2003年至2004年,鲁甸连续发生三次地震,岩洞村变成梁歪房倒的村庄,村子里一片悲泣、叹息之声。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视察岩洞村后,鼓励岩洞村干部群众因地制宜,走优势化产业发展之路。这位老人是党员,带头在自家承包地里干起苹果种植业,凭着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大胆更新品种,把苹果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实现年均纯收入6万多元,被评为省市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还作为鲁甸唯一的一位农民代表赴西安考察学习苹果技术呢。如今,全村苹果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占苹果种植户家庭收入的80%以上。这位老人脸上总挂着心满意足的笑容,他与老伴一起过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日子。榜样就是力量,过去岩洞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成了出了名的苹果村。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外出打工都没人要,如今也加入到种苹果的行业,足不出户就找足了养老钱,过上无忧无愁的晚年生活。

家乡苹果“幸福味”,这种“味”就是阳光之“味”、乐业之“味”、和谐之“味”、发展之“味”、致富之“味”、小康之“味”。大环境影响小环境,火车头带动大车厢。人心齐、泰山移,抱团发力决胜市场。岩洞村的苹果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折射了昭通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市委、市政府发出“谱写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昭通篇章”号令,在“建设一座果城”中,岩洞村的苹果产业就像一滴水,已融入昭通苹果产业这条“大河”中,必将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共同创造昭通苹果产业奇迹,助力昭通实现“果城”之梦。

(作者:李云飞  系昭通日报社高级记者)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