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噩梦丨昭通112名学生参与校园贷,单笔贷2600元3个月滚到30万

 2019-09-11 08:56  来源:@昭通日报

利息是银行贷款的20-30倍,暴力催款,恐吓威胁……开学了,一些非法“校园贷”又开始卷土重来。近日,昭通经侦针对昭阳区7所大中专学校的一组关于“校园贷”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其它6所学校暂未发现有学生贷款,但昭通某校竟有112人参与校园贷。

单笔贷款最高达10万元

学生使用校园贷,并不是想象中的小打小闹,在金钱方面,他们的“尺度”要大得多。

昭通经侦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知的112个参与校园贷的学生中,有4人贷款金额高达10万元,其余也是几千上万。

想想普通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一千多,真是细思极恐。

分期购买成贷款主流目的


调查显示,学生贷款主要是满足个人消费欲望。112名学生中,贷款目的五花八门,但多为用分期付款形式购买手机等物品,也有部分学生用于“小型创业”。

40余种网贷平台充斥校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行的网贷平台五花八门,大概有500余种。而昭通学生选用的网贷平台有分期乐、爱又米、趣分期、名校贷、爱学贷、蚂蚁花呗、移动手机分期平台等约有40种。

校园贷阴影下的悲剧

昭通一学生借用26名同学的个人信息网贷,后无法偿还,包括本人在内的学生均被贷款公司催款。后该学生因旷课较多被学校开除。

另一名学生通过校园贷平台贷款2600元,三个月后,所欠金额包括管理费、滞纳金、利息等滚至30余万元,贷款公司通过追债公司使用威胁、恐吓等方法向学生施压,并向学生辅导员、老师等发侮辱、威胁短信,后经派出所、学院领导、学生家长等多方协商,该学生休学。

校园贷不仅滋养了学生不良消费习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还严重扰乱学校教学秩序;不法分子更可能利用校园贷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其他犯罪。

一些“校园贷”通过虚假宣传方式、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以及非常隐蔽、难搞的利息计算方法,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至30倍。学生分辨不清,一旦深陷其中,很可能从最初的几千到欠款几十上百万,最后无力承担而选择自杀等过激行为,或为还款走上犯罪道路。

经侦民警提醒同学们,要理性消费,购物分期量力而行,切忌以贷还贷;如遇到资金困难问题,可通过正规途径借贷,或寻求亲友的帮助。不要轻信于人,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学生证、支付宝、银行卡账户等。

究竟何为“校园贷”?

“校园贷”的危害又有哪些?

校园里的“知识点”你要懂!

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具体从下列情况理解: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亦明确提出用“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校园贷有什么危害?

(1)校园贷款是具有高利贷性质

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校园,利用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较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2)校园贷款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

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若学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时就有恶习,那么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严重的可能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3)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

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因此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4)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校园贷有哪些套路?


借了校园贷会怎样?


陷入不良校园贷怎么办?


打击“校园贷”

离不开学子们的支持


除了要防范打击“校园贷”

如今的诈骗手法也可谓层出不穷

在车站冒充学校迎新人员、冒充学长代交学费

冒充室友盗走财物、冒充老师收取班费

持假证到寝室推销、以返学费为由套走新生密码

谎称车祸欺骗新生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是要留心啊!

小编为你献上《开学季防骗指南》

赶紧看!

↓↓↓ 

1.
不轻易相信他人

2.
不轻易暴露自己的信息


3.
不确定情况及时向老师反映


4.
谨防消费陷阱

5.
认真辨识第三方信息

6.
不轻易相信电话谎言

7.
理性辨识兼职真假

8.
谨防“同情心陷阱”

小编希望同学们可以

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谨防陷阱

记得要转发互相提醒哦!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hdwk2158200)综合丨中新网云南 丨@江门日报开平微事 微信丨@江门公安 微信丨@人民网 微博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雷娟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雷娟娟
标签 >> 教育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