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回家有感

 2019-07-18 10:19  来源:昭通日报

◆陈正蕊

回家的车票已经买好。我是没在这票上费太大的周折的,只由姐姐一个电话打到客运站便可买到。坐上回家的车,偶尔看看车窗外颇具“喀斯特地貌”的美景,不觉已到了终点站。一下车我便把目光投向不远处一个绿树掩映的小村庄——那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朝着故乡的方向走去。

我所见的故乡与上次回来时大有不同了——除了季节的更替使花草更加茂盛外,村头陈老四家新修的两层平房已赫然立起,我上次回来时那里还只是一块荒地;村西的那几亩白菜地也都挖了地基,不久后那里又将新立起几栋别墅;村子里平房是代替了土坯房,新修建的房子在绿树间错列排开。

一回家就见到母亲。母亲本是有事要忙的,知道我要回来,便留在家为我做饭。菜也算丰盛,虽不说山珍海味,荤菜、素菜搭配起来也比儿时吃腻的野菜好很多。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过上“顿顿有肉,顿顿见油”的好日子了。我这次回来倒很有口福,正逢着村里陈二家的儿子办喜宴。我一向是爱热闹的人,自然也要在宴席上会会亲友。宴桌上的菜很丰盛——鸡鸭鱼肉俱全,荤素搭配,好酒在旁。

第二日我便又要离家了,临行前我与父亲、母亲坐在一起吃饭。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我要讲讲这三个人的故事。

我的母亲是文盲。这在母亲那一辈是普遍存在的。那时候人们重男轻女,家里只送男孩子读书。我常叹息母亲没能出生在现在,倘若外公知道现在上学不但不交学费还可以有免费的营养餐的话,一定送母亲去上学。

我的父亲是初中学历,这可让他年轻时在村里出尽了风头。父亲常对我提及他当年上学的艰难。他说,他当年是在离家30公里外的一所土墙茅草顶的学校念初中。穿着破布鞋去,每天早出晚归。早上就在麻袋里装些洋芋和荞饼,偶尔有个馒头,背上背麻袋,手中提干柴就翻山越岭去上学。逢着下雨天教室便免不了漏水,朗朗书声夹杂着水滴声和肚子的“咕咕”叫声,如此日复一日的3年

我的求学经历实在顺风顺水——我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呵护下念完了小学和初中的——不用交学费还有学校的营养餐。我也不用像父亲一样背着麻袋提着柴去上学,只要每天在书包里装些学习用品和一个饭盒便足够。我如今也算得上是半个“城里人”了吧——学习之余到外面看看高楼大厦,全无山里孩子整日放牛、放羊的辛苦。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