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鲊丸熊”涉及的几位名人

 2019-06-21 16: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黄 智

龙氏家祠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南郊簸箕湾村民小组,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的家祠。家祠始建于1930年,城墙内占地26.5亩,主体包括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祠堂由三进院落构成,中轴对称,四合六天井,包括照壁、券门、过厅、两厢、正殿。宅院为传统的四合五天井建筑,包括正房、倒座、两厢及东、西两角碉楼。

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构件中镂雕人物故事、瑞兽芝草、博古图案,或彩绘云龙、珍禽、小景等,代表了当时云南在石雕、绘画等方面精湛的艺术水平。家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龙氏家祠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家祠中的匾额和楹联均为名家撰题,最出名的一块匾额是“封鲊丸熊”,云南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题赠“锡类垂型”等;楹联有:清朝末年文化界领袖章太炎题赠 “自飂安传家四千载生而岂是池中物,与点苍十九峰抗节立表真为山上型”,中华民国元老唐绍仪题赠 “有子能学万人敌,大节堪为百世师”等。每一副匾额和对联都有一个典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启迪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是一部家祠文化的优秀辞典。

今天,我们来品赏“封鲊丸熊”这匾额中的故事。“封鲊丸熊”先说“封鲊”,鲊为腌制的鱼。封为封存起来。故事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这“封坛退鲊”的典故是说,陶侃曾在浔阳做县吏,监管渔业。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让下属顺路带了一坛腌鱼送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现为官谋利,拿官物送我,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增加我的忧虑。”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书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政为官,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

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他官至都督大将军、大司马,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而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分不开。

再说“丸熊”。熊者,熊胆也。丸熊即以熊胆制成药丸。出自《新唐书·柳公绰传》,说的是唐人柳仲郢幼年酷爱学习,其母韩氏善教子,看儿子读得很苦,就想方设法将熊胆和制成丸,让儿子在夜里疲倦时服用,以保持头脑清醒。柳仲郢,一生为官严谨、执法严明、宽惠百姓。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陶侃幼时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用心培养孩子。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才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柳仲郢母亲韩氏,善于教育儿子,所以仲郢年幼酷爱读书,曾经和制熊胆丸,让仲郢夜里吃它补养疲劳的身体。牛僧孺叹息说:“不是积久而成的习惯和教育,哪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封鲊资廉,丸熊助苦。”这两个典故放在今日,亦有现实意义。而用典于匾额之上,言简意深、发人思悟。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从小受家长影响,读书受师长熏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品德高尚。日后无论为官为民,才会做出于社会于百姓有利的事。

龙氏家祠竣工之际,龙云获赠此匾额,颇有深意。把龙云之母比作古代的湛氏和韩氏,赞颂龙云的母亲教子有方,像古代伟大的贤母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典故中的陶侃、柳仲郢是龙云学习的楷模,希望龙云一生清廉为官、勤政为民。

“封鲊丸熊”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学习古典文化就是要汲取它的精华,让这个故事启迪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学生。这样,家庭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学校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国家就有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国家有优秀的人才参与社会建设,祖国就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人民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美好。

龙云一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对他的影响,良好家风成就了龙云良好的品质。民国时期执政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他执政云南期间,使云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西南联大的大本营。特别是在对待抗日救国这件大事上,他立场坚定,组建滇军,奔赴前线抗日救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阅读昭通 群山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