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记忆

 2019-03-04 15: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吴兴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的兴隆村春天坪小学当民办教师,一待就是17年。那时没有校舍、没有活动场所,桌子、板凳都十分简陋。二三十名学生长期挤在春天坪第一村民小组的公房里上课,或是在羊圈里打游击,真是苦不堪言。

后来,条件稍有好转,群众投工投劳才建起两间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教室,春天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八九十户人家,那时还只有几户人家住上瓦房,有这样的教学条件已经不错了。

当时除了给学生上课,学校还承担着社员们上夜校的任务,社员在煤油灯下学文化、扫文盲,还成立宣传队,学习花灯剧、样板戏等文艺知识,节假日组织打打篮球,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春天坪。

后来,我被调到乡文化站工作,后又到乡党委工作,有机会走遍马楠134个农业社、211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马楠最低海拔1320米,最高海拔3024米,气候比较恶劣,可以说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有时山上是白雪皑皑,山下是桃花盛开,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我一待又是二十几年。

当时马楠生活着一万六千多群众,苗族、彝族约占40%,因此,该乡被上级定格为苗族彝族乡。由于这里自然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的制约,群众耕作粗放,文化、经济各方面发展都很落后,生产生活水平十分低下。

每年四五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常常有群众成群结队到大队或乡政府机关要粮食指标。有了指标,手里又没有钱,还要要求配套返销,那时全乡只收公粮七八万公斤,国家返销就达近二十万公斤。

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群众生活条件稍微好转,但仍很贫困。一次县民委的同志和几位工作组的同志走访马楠村一些村民小组的农户,走进了该村进风口村民小组的一户农户家中,这人的名字叫得好,叫王致富,可走进其简陋的杈杈房一看,他家就是一个男人带着两个小孩,家产除一床棉被和一口吊锅是国家给的以外,其余家当折价只值26.5元,这种贫困程度确实到了极点。

那时,群众穷惯了,不晓得怎样去拼搏、发展。

后来上级党委、政府提出:“农村要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要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户户通水、通电、通路,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孩子有学上、生病有医院、有医生。”有的群众焦虑地说:“像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何日才能实现,这真是梦想啊。”

1998年,我挂片我负责偏远的冷水村的脱贫工作,该村有16个农业社2000多人口,当年要实施马冷公路建设项目,此路起点为马坪路村的洋芋坪垭口,终点为冷水村,全长22.4公里,工程量大,加上该村劳力有限,当时测绘公路的技术人员说:“根据这个现状,这条公路三年都修不通。”我们号召群众说:“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要创造前所未有的奇迹,撸起袖子加油干。”事实上我们从1998年4月25日动工,至1999年5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仅仅靠七八百个劳动力,硬是用钢钎、大锤、锄头……用三百天的时间就完全修通。而且,创造了工程、质量、安全三个第一,群众的力量真是无穷的啊。

可怜冷水村阴河村民小组的一位姓余的孤独老人,从来没有到过马楠,也没有看到过汽车。通车典礼时,他拄着拐杖来了。这情景感动了市民宗局的一位领导,领导叫驾驶员开车带老人走了一遍新公路,然后在学校的球场转了三圈。老人逢人就激动地说:“今天我都看见了,冷水村通公路了,我也坐过车了,我这一辈子也值得了。”

时代发展到今天,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群众不断努力进取,现在高寒、冷凉、贫瘠的马楠山区也和全国一样,村村户户都通了公路;人人都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电灯、电视明晃晃地闪现在乡村农家;大部分家庭都实现了电器化;跟外地联系都有手机、网络;由于交通便利,水果、蔬菜都可在家门口购买;现在村村组组都有了现代交通工具。

群众多少年的梦想,还真变成了现实。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