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溜筒江蔗农的红火日子

 2019-02-20 09:20  来源:昭通新闻网

◆ 通讯员 田 明 文/图

小时候,过年煮汤圆时,取一扇小碗红糖放在碗里,用开水冲泡,不到一阵子就会散发一股浓浓的香味。若从大人手里索要一小块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满口都是甜味。那时候过年,尤其是小孩子,守在熬制手工红糖的锅边,却是挥之不去的童年甜美回忆。

2019年1月21日,笔者走进永善县码口镇新民村,看见溜筒江红糖又开榨了。原来那个18岁掌糖勺的小伙已经69岁,传承了几代人的红糖工艺兴起来,溜筒江又热闹起来。

永善县地处金沙江畔,沿江一带的码口、桧溪、务基、黄华、大兴等乡镇自古盛产甘蔗,川、滇两岸同饮一江水,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隔江相望,历来商贸往来频繁,红糖是两岸老百姓的必备年货。

在永善县,码口镇新民村溜筒江村民小组的红糖与大兴镇的红糖最为出名,溜筒江的红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1983年的永善县地名志史料记载,码口镇种植甘蔗391亩,年产红糖208000公斤。

腊月十六,是码口赶集的日子。一大早,一位老大爷就牵着马儿,驮上两捆甘蔗卖钱办年货。

从刚修的柏油路,经过碗箩沟,新民村下野所村民小组的刘前会和儿子砍了许多甘蔗堆放在地里,看见我们拿着相机拍照,她用手中的镰刀将甘蔗砍成小段分给我们吃,给他们家帮忙的大哥熟练地甩动甘蔗叶拧成绳子,把砍下的甘蔗捆成小捆。“我家两亩地每年有5000多公斤甘蔗,0.2亩地的甘蔗足够她们家榨糖过年。”下岩口村民小组的邓昌举说。

沿着公路下行,半个小时工夫就到溜筒江村民小组。走进永善县码口镇溜筒江红糖专业合作社,二十几个蔗农正忙活着。

柴油机带动碾压机,3个人抱来甘蔗,两个人合力不停地将甘蔗往滚筒里塞进去,一股清澈的糖汁流到水槽里,机器的另一头两人将剩下的甘蔗渣用编织袋装袋,凉晒后做煮糖的燃料。

提起溜筒江的红糖,不得不讲的一个人是陈应德。今年69岁的陈应德从18岁就进糖房,年轻时是一把好手。为了支援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大片的甘蔗地被水淹没,2012年溪洛渡电站下闸蓄水,大家只得搬迁到水位线上自行安置,全村的甘蔗地也只剩下20余亩。

2016年7月,永善县加大扶持,码口镇鼓励大家重新种植甘蔗,恢复了溜筒江的红糖榨糖工艺,村集体入股集体经济15万元,58户群众入股资金59万元,帮助新建了糖房,置办了新的压榨机、抽水机、鼓风机等设备,群众自筹资金125万元,种植甘蔗190亩。“传承了几代人的榨糖又兴起来。”合作社理事长刘和祥说。

“1974年的红糖0.42元1公斤,现在的市价是40元1公斤,涨了100倍。”说起土法制糖的工艺,身子骨硬朗的陈应德一边添加柴火,一边说起了远久的溜筒江往事。

在瓷碗底层放一根“鸡肠带”或垫上小树叶,几分钟后红糖就定好型了,取糖的老师傅轻轻抽拉纯棉织成“鸡肠带”,或轻轻吹一口气,一块块印上了叶子的小碗红糖就大功告成了。

走进仓库,堆放在蓑草垫上的红糖渐渐冷却,刘和祥的妻子谢玉林与3名当地妇女正在分包,谢玉林一天可以分装400公斤碗儿糖。只见她取下糖块,将8匹晾干的蔗叶用水喷湿,捆绑封顶,每15块红糖1盒或者10块1盒包装起来。

溜筒江小碗糖经土法炮制,开水泡开后,用一根麦秸秆吸喝,碗底清亮、没有任何杂质,一两年后拿出来吃也是原汁原味。这就是溜筒江小碗糖之所以能卖到40元1公斤的价值所在。

陈应德家的3亩甘蔗制成红糖后每年可以卖到6万元,产量最高的孙德勇家0.8亩地甘蔗榨出的红糖这两年每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卖甘蔗1.2元1公斤,每亩5000元的产值,但做成小碗红糖,可以产出300公斤红糖,价值就翻了一番。”

新民村委会的田朝群说,斑竹林、石板、店子村民小组今年发展甘蔗150亩,全村9个村民小组明年扩大种植到400亩。

午饭后,蔗农一起围观上来,分享新糖丰收的喜悦,开始精彩的扯白糖。舀上刚出锅将要冷却的糖汁,两个扯糖师傅你一把、我一把,反复交换互使劲扯拉,经五六十个回合,红糖的颜色也由黄变白成白糖,用糖刀一块一块分切到燕麦炒面里,现场的男女老幼争先尝鲜。

而除了扯白糖,蔗农还有另一项绝活就是拉波丝糖。与扯白糖不同的是拉波丝糖需要多次拉伸把糖变细变小。3名妇女携手配合,将3公斤左右的红糖放在盛有炒面的簸箕里,围成一个大圆圈,在两三分钟内快速拉伸,不停地撒炒面防止粘合,最后变成只有发丝般细小的波丝糖。撕一小撮放在嘴里,炒面的清香伴着糖的甜味,回味无穷,那味道就只有小时候过年才会有机会品尝到的。

进入腊月,溜筒江糖房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溜筒江蔗农的日子红红火火。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永善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