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行千里 组织一线牵 ——昭通市推进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

 2019-02-13 09:3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2006年7月的一天,昆明骤降大雨。此时,沈长飞的手机突然响起,原来是家里人的电话。就在她挂电话之际,有几个陌生人来到她的身边。一位男子开口问:“您好!我们是镇雄在昆党工委的同志,请问,您是镇雄人吗?是党员吗?”一连串的询问让沈长飞一时摸不着头脑。

从小没有父母陪伴,在昆明打工已有11年的沈长飞显然比其他人更加成熟老练。她说:“我是党员,也是镇雄人。但我从没有听过什么在昆党工委,也不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如果是推销的话就算了,我没有钱也买不起。”这时,只见那名男子从包里拿出了一份材料,说:“县委去年9月就成立了在昆党工委,目的就是引领镇雄在昆的10多万务工群众融入昆明,建功立业。今天,我们就是出来找党员的。刚才听到你打电话,就知道你是镇雄人,所以才冒昧问你,请不要介意!”

看着文件上红红的印章和他们脸上亲切的笑容,沈长飞犹豫了,但出于对陌生人的防备,她没有再说什么,只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就匆匆地消失在雨中。

接下来的几天里,沈长飞不断接到那几个人的电话。最终在丈夫的陪伴下,沈长飞来到了镇雄在昆党工委。当她看到墙上挂着的耀眼的党徽时,眼睛里慢慢地泛起了泪光。11年了,在外打拼的日子里,她不知道忍受了多少白眼,尝过了多少辛酸,今天长期游离于组织的她终于又回到了“娘家”。

其实,像沈长飞这样找不到组织的流动党员并非个案。流动党员管理在全国范围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对于常年外出务工达160万人、流动党员超15000人的昭通来说,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流动党员教育“跟不上”,管理“够不着”,服务“送不到”,作用“看不见”,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从2008年开始,昭通市就主动作为,破除地域壁垒,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措施,探索构建党建“四心”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难题,实现了党建工作的新突破。

连“心”,让流动党员“远方有家”

流动党员管理难,难在哪里?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他们有“家”可归。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的流动日趋频繁,流动党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也越来越广。于是,便出现了一批暂无组织归属的“流动党员”,有人把这些党员比喻成是“断了线的红风筝”。

那么,如何才能把“断了线的红风筝”拴在一起?昭通市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坚持谁发展、谁负责,谁流出、谁教育,谁管理、谁服务的原则,市、县两级主动对接流入地党组织,打破流出地与流入地行政隶属壁垒,异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不断创新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让流动党员“远方有家”,昭通市下活这样“三招棋”:一是摸清底数建台账,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动态掌握流动党员情况;二是主动对接建机制,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难题;三是线上线下建组织,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有机构抓、有人员管。针对流动党员工作场所不固定、流动性较强、不易集中等问题,各级党组织又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依托,推广运用“云岭先锋APP”,建立了流动党员网上党支部。

远方有了“家”,流动党员们过组织生活、开展主题党日、志愿者活动逐渐又多了起来。老党员陈云宣说,退休后他离开彝良老家到昆明居住,基本上参加不了原党支部的活动,现在好了,他的组织活动又正常了,感觉又回到了以前。“家味浓浓、温情脉脉、爱心满满、乡恋多多”,让陈云宣等彝良在昆流动党员有了真正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018年8月28日,彝良在昆党工委了解到“中国好人”王兰兰开办爱心食堂的事迹。在爱心食堂吃饭的老人大多是孤寡、失独、独居老人,这些老人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残障人士。爱心食堂主要靠全国各地的好心人捐赠爱心物资以及17个志愿者义务劳动维持。当得知老人们渴望能吃上一顿饺子但无人帮忙的情况后,25名彝良在昆流动党员经过一个星期的组织动员,来到了王兰兰的爱心食堂。这些流动党员中,有刚刚跑轿子雪山送货回来的货车师傅杨廷松,有刚从工地干完活的杨学满,有痛风正在发作的雷宽龙,还有刚从医院下班赶来的吴成银医生……

30公斤肉,45公斤饺皮,党员们用了3个多小时才包完。一个个饺子留下了党员们手的余温,也饱含着他们对老人的浓浓爱意。包完这些饺子,党员们没吃一个就离开了。临别时,王兰兰深深地向他们鞠躬,那一瞬间,大家都流泪了。

远方有“家”,“家”里有爱。据了解,从2012年6月昭通市委在昆明成立首个驻昆机构工作委员会以来,目前已经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建立流动党组织97个、“网上党支部”157个。一个个流动党组织犹如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流动党员的心田,也让他们回归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

用“心”,让流动党员“心中有党”

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2018年11月25日下午,云南省首部讲述流动党员的微电影《初心》在昆明举行首映式。

这部微电影主要原型取材于巧家籍在昆务工流动党员刘志红。刘志红先后从事过送水、建筑等工作,20余年间不间断义务献血200多次超过10万毫升,3次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首映式上,刘志红和其他30名昭通籍流动党员在现场一起面向党旗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

作为一名流动党员,刘志红为何能够这样做,为何能够离家不离党、离乡心向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严格要求自己,更靠的是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用心管理与真抓实干。

从流动党支部成立那天起,昭通市就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重要日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做到既有思想引导,也有制度约束,通过“集中式”讲学、“网络式”自学、“实践式”悟学、“交流式”互学,帮助流动党员把加强党性锻炼与提高自身本领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了党员意识、党的意识,让流动党员真正做到“心中有党”。

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三会一课”“党员积分制管理”“党费日”“党员政治生日”“主题党日”一样不落;主题研讨、典型事迹演讲、创业经验分享形式多样。哪怕是一份份日程安排、签到表、会议记录、影像资料、活动简报,每个在外的流动党支部都是一丝不苟地用心做好,按规范去抓好管理和落实。

除此之外,党支部还建立完善了流动党员报告、流动党员持证登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防止流动党员失联等10项制度,刚性约束流动党员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单位、详细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适时在工作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随时掌握党员流向和思想动态。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抓好流动党员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推进“两学一做”活动中,昭通扎实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形势政策报告”等工作,市委领导带头到浙江、广东和昆明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党的好政策,覆盖了5000余名流动党员和广大务工群众。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1300余次,培训流动党员3.5万余人次。同时,抓住清明、中秋、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流动党员行前教育,强化组织意识和党性意识,让流动党员牢记党员身份。

暖“心”,让流动党员“他乡有爱”

2018年7月,对16岁的镇雄女孩陈进来说,是她生命中一个黑色的日子。她以高考433分通过了全国二本分数线,可就在体检时被查出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费用要10万元!就在陈进绝望之际,镇雄在昆党工委马街支部书记陈克波发动在昆流动党员纷纷向她施以援手,并与昆明市延安医院协调,成功为其施行了手术。陈进康复后,陈克波又帮助她联系到云南省西点学校补习,免了她的学杂费。而陈进每月的生活费则由热心的流动党员共同负责。镇雄在昆党工委书记马列介绍,该县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县,自2005年9月成立党工委以来,通过流动党员引领带动镇雄在昆的10余万创业务工群众融入昆明、创业建功,成了全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一面旗帜。

灾难无情,组织有爱。像这样发生在流动党员身上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各级党组织以流动党员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作为,把党的关怀送到他们身边。鲁甸县在昆党工委开展专题讲座,就流动党员关心的公租房申请问题作解答;镇雄在昆党工委新迎支部举办流动党员创业发展论坛分享经验;各派出工委为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送温暖,为流动党员依法维权,举办烹饪、理疗、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 一项项以服务聚人心、以关爱暖人心的帮扶机制,让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不仅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同时也有权利、有荣誉、有温暖。

“实践证明,只有在外各党组织能够负起责任,真正贴近流动党员的工作与生活实际,变‘管得住’为‘服好务’,帮助流动党员排忧解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才能吸引他们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履行党员责任。”鲁甸县在昆官渡党工委书记陈洁如是说。

聚“心”,让流动党员“担当有为”

2018年10月28日,威信县在昆第三支部收到了来自该县双河乡楠木小学的锦旗。他们为爱心物资落实到楠木小学每个小朋友的手中而高兴,也为得到家乡学校对捐赠的认可而感动。

事实上,这已经是他们收到的第二面感谢锦旗了。去年党支部捐款为双河乡菜营村杉木沟小组修通了公路,老乡们发来了公路通车的照片,着实让党支部党员兴奋了好长时间。杉木沟到黄泥坳只有短短的一公里,然而乡亲们靠人背马驮却在这条路上整整颠簸了几十年。2017年11月,第三支部动员在昆党员群众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终于打通了这困扰乡亲们出行多年的“最后一公里”。

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流动党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昭通市坚持基本标准与崇高信仰相统一,激励引导流动党员做好身边小事融入他乡、坚持力所能及反哺家乡、传承使命初心回报社会,在思想上、作风上、精神上进一步强起来,时时作表率、事事当先锋、处处有担当,让流动党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融入他乡有作为。昭通在昆明、浙江、深圳等地成立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150支,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扶贫助学、敬老济老、禁毒防艾等公益活动。以举办同乡联谊会、创业研讨会等方式,让流动党员、外出务工人员之间增进了解、抱团发展,涌现出了范春潮、张正龙、邓坤等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

反哺家乡有奉献。昭通以“乌蒙扶贫先锋行动”为统领,打出“家乡牌”“亲情牌”“服务牌”组合拳,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镇雄在昆流动党员孙孔平利用在外学到的种植技术,回乡种植鸡枞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富裕;盐津在昆流动党员罗文龙回乡投资1000万元发展养牛产业,带动当地1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威信在昆第五党支部书记张正龙捐赠现金100万元,用于家乡事业发展……近年来,昭通累计吸引1000余名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引资回流8.4亿元,带动10万名外出人员支援家乡建设,助力全市脱贫攻坚。

回报社会有担当。镇雄依托在昆党支部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信息、人才、项目集聚,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力”;巧家在昆呈贡党支部以落实“党支部+党员创业发展”为重点,由致富带头人先行出资100万元,带领党员群众共同经营健身房、餐馆、线上商城等项目;盐津在昆党工委开创“党建+电商”模式,将家乡农特产品在线上线下宣传、交易,销售额达280余万元……

流动的是党员,不变的是信仰。在外的流动党员们比作为、比贡献、当先锋,讲好昭通故事,共树昭通形象。先后涌现出了在白龙潭水库救人牺牲的廖富书、昆明火车站歹徒刀下勇救女孩的王帅、宁波捐献一肝二肾双角膜的杨洪祥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流动党员”正在为家乡和他乡带出一股激荡人心的正能量,带出一片精神文明的新天地!

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昭通市推进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创新,破解了流动党员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难题,赢得了流动党员对“家”的依赖,坚定了流动党员对党的信仰,在乌蒙大地,广大流动党员仿佛一面面流动的“党旗”别样鲜红耀眼!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