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视频丨昭通名家陈孝宁,文化苦旅中的艺术人生!

 2019-01-16 10:07  来源:昭通日报

小雪节气,气温骤降。早晨7点,刚从大理参加省政协特聘书画家采风活动归来的陈孝宁老师,已开始临帖,这样的习惯伴随其一生。两天的时间,他临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三千多字,一气呵成,临书长达数十米。


(时长:14分52秒)

三代书香  一脉传承

陈孝宁老师出生在昭通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作为清政府公派的留学生,远赴日本学习法政专业。学成回国后,参加了辛亥云南重九起义,被蔡锷礼聘为曲江县(今建水县)知县,后挂印归隐。回昭通老家不久后,同学张开儒带兵经过昭通,又委任其为永善县县令。因社会黑暗,再次挂印归隐。祖父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思想影响颇深。一生以陶渊明为楷模。辞官后,祖父一个人走向柏格理传教的石门坎和苗族同胞披荆斩棘共同生活。其经历就是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缩影,祖父曾经写下了一幅给自己的生挽,可作为他人生的见证:“空存热血满腔,点点滴滴向谁洒。留得冰心一片,明明亮亮有天知。”应当说,上联道出了报国无门的苦闷,下联表明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陈孝宁老师的外祖父的家在昭通旧圃,是那个时代依靠自己的劳动朴实生存的耕读人家。外祖父为人的准则是“传家有道惟淳厚,处事无奇但率真。”青年时期的外祖父,以小学教员身份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毕业后投身滇军,曾参加北伐,后担任龙云的警卫团长。龙云与张汝骥、胡若愚争夺云南政权,龙云让他死守昭通城等待救援,由于叛徒的出现,城破被俘,谢绝张、胡邀他去四川做高官的许诺,最后以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慷慨赴死。

陈孝宁老师的祖父、外祖父一辈的命运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他们分别从“文”“武”两个方面,试图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走完了各自的人生旅途。

陈孝宁老师的父亲,青年时期的绘画在昭通就小有名气,参与创办了“凤青书画社”,聚集了一帮书画爱好者进行书画创作和交流。其父的画作,除研习传统外又受东洋绘画、岭南画派和画界名家丰子恺的影响。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滇军60军,奔赴台儿庄抗战。其间,认识了母亲,发下誓言抗战胜利才完婚。抗战胜利后,又跟随卢汉一起到越南接受日本人投降,后参加卢汉的昆明起义。之后因政治运动受到错处,一生中最宝贵的十多年时光白白流逝,绘画的理想因此中断。

陈孝宁老师认为,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依据,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要有文化的强大,没有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国家的复兴。

陈孝宁老师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果要从这个海洋中,找到一门最能代表其精髓的东西,那莫过于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中开放出来的一朵最瑰丽的奇葩。要认识中国文化就必须懂得书法,只有懂得中国书法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因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中国人的趣味,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探索都浓缩在书法中。他说,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极小之艺,又是极大之艺;是至简的,又是至难的;是最大众的,又是最精英的艺术。书法是在写字的基础上对汉字的艺术的书写,而且是唯美的书写。古人说:“书者心画也”,书法就是一个人心灵的轨迹,本质是抒情达性,是一笔见性的艺术,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

陈孝宁老师说,自己从小就对线条,对形式美的东西有着天然的喜好。中学时,只要能接触到书法的地方,都会驻足观赏,留心琢磨。文革时期的抄抄写写,进一步激起了他对书法的兴趣。陈孝宁老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曾在云大举办的师生书法展上,获一等奖。

陈孝宁老师一生的爱好就是读书、习字。除历史专业以外,他还大量阅读了中国古典的诗词曲。他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国人心灵的养料,是奠定一个人心灵修养的最好的教科书。在阅读聆听这些远古的声音时,他仿佛触摸到了作者的心灵,进入了他们的时代,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尽管时空已隔着千百年,但是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油然而生。

陈孝宁老师还阅读了大量的诗论、书论、文论、画论。就是这些对文论、书论、画论、诗论的阅读,提高了他的审美和鉴别能力。

作为高校历史学教授,陈孝宁老师担任过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云南地方史、民族史、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书法等课程的教学。他先后撰写和发表了文史、艺术方面的论文六十余万字,编写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义》,公开出版有《陈孝宁书法集》《陈孝宁文集》《陈孝宁书画集》。功夫在画外,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为他的书画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以文人和学者的身份,把中国书画作为心灵的牧场来经营,是陈孝宁老师书画创作的一大特点。

传授书法  教学相长

陈孝宁老师1982年到昭通师专任教。他一直认为,写好字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在担任教务处长后,力主在各系开设书法课。他认为,书法是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不二法门,是通往中国文化殿堂的必由捷径。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对中国的汉字无敬畏之心,如果连字都写不好,如果连书法都知之甚少,何谈文凭、学历和文化。所以,不管阻力有多大,他坚持开设书法课,并且让它规范化。当时,师专有印刷厂,陈孝宁老师自己设计了钢笔和毛笔字的书法用纸,鉴于没有书法师资,他放弃了很多教授专业课的时间,专门为文理各系学生讲授书法课。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池水。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一次又一次的讲授,陈孝宁老师在讲授书法的同时,不断加深着对书法、书法史的认识。他对中国的书法理论,书法的本质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并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文。

为弄清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撰写了《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为弄清书法与时代的关系,撰写了《书法与时代》;为让学生真正认识颜真卿的楷书,撰写了《颜真卿、钱南园及其楷书艺术》;为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对书法的影响,撰写了《试论老子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试论禅宗对中国书法意识的渗透》等文章;自己为学习怀素、王铎的书法,撰写了《怀素散论》《论王铎的书法审美追求》;为进一步研究郑板桥和爨宝子碑,他撰写了《论郑板桥的心态和书风》《爨宝子碑的审美特征》等文章。

陈孝宁老师在课堂上不仅给学生传授基本的书法知识,并当堂进行临帖示范,让学生不仅耳闻并且目睹。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当年聆听过陈孝宁老师授课的学生,许多人已在书画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以书入画  书画兼修

陈孝宁老师的书法从秦简、汉隶、北魏墓志、唐楷入手,得其大气、豪放和严谨,继而研习二王、孙过庭、米芾、王铎、于右任诸家,书风豪宕大气,又不失清雅醇和;沉着厚重,又不乏灵动天趣。几十年的浸淫锤炼,铸就了他深厚的笔墨功夫。这种笔墨功夫,使他的绘画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写”的精神本质。这是陈孝宁老师书画创作的又一大特点。

人物简介:陈孝宁,云南昭通人,字得一,斋名望云楼、宁静庐。历史学教授,原昭通师专校长、昭通地区文联主席,云南省政协特聘书画家、昭通书画研究院院长、昭通市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

来源:《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允琪丨视频来自 赵庆彪丨部分图片来自陈孝宁博客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群山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