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飘香山村美 ——绥江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2018-12-17 11: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忠华 文/图

山上林果连片,水里箱漂鱼跃;林间别墅成排,路上轿车成队;室内整洁明亮,乡间欢声笑语……

这里路网、水网、电网至田间地头,轿车、农用车、摩托车奔驰在环山公路林间,展现出的是一幅美丽宜居的江畔新画卷!

这里,是金沙江畔的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一个以“半边红”李子和水上养殖闻名的村庄。

鲢鱼村一年有两个季节最美、最忙,最美的是李子花的春天,最忙的是李子成熟的夏天。

春天的芬芳还在打鼾,李子枝头已经是花苞欲放,江水浸染的土地上,“李花节”开始举办,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畅游花香“雪海”中,在金沙江边尽情地抒怀。当地群众搞起了舞龙灯、坝坝舞等文艺汇演和一条好吃街,让游客一边醉在雪一般的花海中,一边吃起风情炸洋芋、火辣把把烧、香辣串串儿,喝起啤酒和奶茶,尽情体验鲢鱼村的文化风采。

一花一世界,一季一风流。半年过后的农历六七月间,半边红李子红了半边,成为市场上俏卖的水果。这个季节,是鲢鱼村丰收的季节,也是大家最忙的时候。村民们三五成群,开上农用车,奔向李林间,采摘成熟了的“半边红”。

忙碌的采摘季,站在山坡上,目之所及,山间的林地多半种的是“半边红”李子。

“半边红”是绥江近年来大力扶持和发展的区域品牌产品,是当地农民最重要的脱贫支柱产业。这几年,县里发动群众在沿金沙江河谷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坡地种植李子,目前已种植八万亩,有效开发了贫瘠地、撂荒地,提高了水源涵养量,沿江李子产业带成了绿色生态屏障。

鲢鱼村是绥江“半边红”的主产区,“半边红”也是鲢鱼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户均收入五万元以上。

“1978年改革开发放后,绥江的农村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曾经担任过镇长、镇党委书记和县农业局局长、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顾坤,向记者讲述起了绥江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变化。

第一次是1982年左右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承包到户,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重新配置,打破了集体生产的“大锅饭”现象,广大农村以“粮为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第二次是2000年左右实施的村民自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工程等,调整农村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按照农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切实解决农民增收、注重解决温饱问题。

第三次改革就是2003年后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即:农村的三项村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和五项乡镇统筹:教育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农业开始享受种粮补贴等各种补贴,农民负担得到极大减轻,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返乡创业人员增加,依托农业致富有了希望。

2003年后,绥江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机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竹子种植面积达到了40万亩,油桃、半边红李子、枇杷、、猕猴桃、葡萄等特色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农民有了经济支柱。

“后来的小康村、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都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不同阶段。”顾坤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安全家居的民房,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开始成为大家梦想中的家园。

2012年,绥江沿江六万移民搬迁后,绥江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绥水二级公路”60公里美丽乡村长廊,在公路两边已经有大量安全民居的基础上,实施道路硬化、房屋亮化、庭院绿化,推进“五改四建”,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金沙江畔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2016年以后,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向贫困山区延伸。”绥江县现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华立权向记者介绍说。脱贫攻坚战略启动后,绥江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修建安全住房的同时,又进行了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厩、改厕、改灶、改院坝,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建设,实现“八改三清”目标,让脱贫户成为美丽的示范户。

时代在发展,农村大变样。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绥江县累计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发改、国土、交通、移民后扶和脱贫攻坚资金10亿元以上,其中,县委、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致富目标,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批次实施了小康村、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在今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可望在2020年实现小康目标。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绥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