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村·看新貌】盐津大坪村:新苗寨,新生活

 2018-12-11 09: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飞 文/图

大坪村是盐津县兴隆乡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距离乡政府15公里,距离县城66公里。改革开放40年来,这里的苗族同胞依托绿水青山等资源发展致富产业,告别了茅草房,住进了宽敞整洁的小洋房。如今,大坪村新苗寨已经成为一个亮点,该村获得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

从盐津县城驱车前往大坪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山涧溪流潺潺,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在大山深处绵延。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一片森林环绕的大山腹地,我看到一排排白墙黄瓦的小洋房矗立着,大雨过后,山上云雾缭绕、美不胜收。

大坪村委会和大坪村小学仅一墙之隔,从村委会的门口就可以看到小学的操场。2017年9月,大坪村小学新修后投入使用,今天的孩子们,彻底告别了翻山越岭上学的历史。课间操时,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小学生在宽敞、整洁的操场上围成一圈,跟随音乐的节奏,跳起了竹竿舞,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仿佛就是大坪新村、新家的幸福见证。据了解,大坪村小学课间操跳的竹竿舞,曾在2016年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展示活动民族舞蹈项目上获得二等奖。如今,该课间操已经成为大坪村的又一个亮点。

驻村队员钟华说:“两年以前,大坪村不仅没有硬化路,也没有通村组的公路。由于地处山区加上雨水充沛,水鞋是村民和学生必备的,孩子们常常穿着水鞋在泥泞的操场上打篮球。”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大坪村改变的不只是学校。

大坪村总面积为14.6平方公里,有苗族346户,总人口为15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745人。多年来,群众以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为主,生活十分困难。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看,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825元。”

由于交通不便、求学路艰辛、生活贫困,村里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为了改变大坪村的面貌,历届乡、村两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种植干果,发展养鸡、养牛、养猪等养殖产业,均未走出一条产业发展致富的路子。

49岁的村民王富珍原来家住二等坡村民小组,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2017年6月,她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王富珍告诉记者:“结婚近30年来,有近20年家里的主食是苞谷饭和荞粑粑,经常吃不饱。现在家里的生活比原来好了几倍。2017年,一家人靠卖竹笋和丈夫打工等,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

2007年至今,大坪村被确定为盐津县人大常委会的挂钩帮扶点。从2007年到2010年期间,盐津县人大常委会针对大坪村贫困状况,带领当地群众垦荒种杉树14000余亩,户均种植面积达到了4.5亩。现在,这万余亩杉木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让每户家庭增收一万元,还让大坪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为大坪村的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2015年以来,大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0户514人,农村危房改造63户254人,修缮3户22人,实现了住房安全全覆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8个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农村人畜饮水全覆盖,新建了大坪小学、村级活动场所、民族文化广场等,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让搬迁群众有产业、能致富,目前大坪村已发展竹产业3055亩,早春白尖茶2000亩,形成了“山上打竹笋、山下采茶叶”的产业发展格局,村民靠着山上的生态资源,初步实现了短脱贫、长致富的目标。

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激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目前,该村已有340余人走出大山,到安徽、浙江等省务工。近3年来,该村先后有17名学生考上大学,10名村干部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就有8名。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盐津 40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