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田合村:五星红旗飘扬下的村庄

 2018-11-09 19:56  来源:昭通新闻网

◆通讯员 铁朝勋

临近立冬了,中午,和煦的阳光温暖地斜射下来,铺在鲁甸县茨院回族乡田合村这个山村里,村庄里的房屋就显得格外耀眼,那些粉白的砖房小楼立于绿荫间,幽静而清纯,还有一些艳丽的橙色瓷砖镶嵌楼阁间,散发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

位于田合村二组的活动场里,高高的五星红旗在上空飘扬,五星红旗下,几位老人正眯眼享受着柔和的光芒,晒热了身心,他们又挪到遮光的屋檐下,继续享受拂来的和风,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或许在这宁静的时光中,他们在意味深长地回味着自己冗长的人生。

83岁的陈必明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他手里拿着一根白色蚊刷,蚊刷是牛尾巴做的,老人说蚊刷陪伴他四十多年了,以前白天要劳动,要养家糊口,只有晚上赶蚊子时才用,后来孩子们都成家了,自己也过上了好日子,清闲的时间就多了,白天也喜欢带着蚊刷,已习惯了。老人说着展示了几下他的蚊刷,蚊刷被老人甩动时带有风声,蚊刷似乎是四十年前的蚊刷,但四十多年过去,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却多出了许多皱纹,像田合村庄外的小山丘,绵延叠起,而从老人的面部表情里,我察觉到他来自心底的一种对生活的惬意,正荡漾着,也像田合村崛起的住房,在丰富的表情中,包裹着欢快的生活。

四十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堪一击,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味,我们的衣食住行,全都在四十年间换了人间一样,贫穷落后的村庄被脱去外衣,披上崭新的绸缎;饥饿中煎熬的眼神,已被丰收的笑声洗涤;用脚行走的泥泞道路,随着奔流的车辆,如同它们的声响一起消失在不远处;新颖的民居,慷慨地展示着身姿……四十年的时光里,中国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四十年来,曾经贫穷落后的田合村,人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步一步走过变迁的道路,走上富裕的通途,走进幸福的生活。

陈必明老人世代居住田合,他没有念过书,对改革开放的含义理解不全,但他体会到改革开放以后他的生活发生了颠覆般的变化,他记得生产队时以工分论收入,那时田地产量低,分到的粮食不够一家人吃,总是饿肚子,也穿不暖,冬天就难受了,饥寒交迫。

熬了些年头后,土地承包下户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日子逐渐有盼头了。陈必明一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勤劳付出,收获逐年提高,一家人的生活变得丰衣足食了,而让老人记忆深刻的是国家免除了每年上缴的公粮。“这是各朝代都有的‘皇粮’,在我们这个时代被国家免除了。”老人说,现在种地,国家还有补贴,要给钱,好得不得了,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社会。

如今,陈必明老人儿孙满堂,几个儿子都居住在鲁甸县城,几次把陈必明和老伴接到城里,但住不习惯,两位老人又返回田合村,这里有和城里一样干净整洁的道路,有蓝天白云,有清新的空气,也有小卖部,有卖各种蔬菜的商贩,还有一群年岁相仿的老年人,他们喜欢聚集在活动场上,看五星红旗在上空迎风飘扬,看树林在风中摇曳的姿势,看房屋辉煌的气派。他们谈论美好的生活,过着幸福的晚年时光。

在田合村,另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村民委员会的上空,村委会隔壁,48岁的村民刘崇能正在家里忙碌,刘崇能的家是一幢两层楼的砖混房,有260平方米,他在田合村青铜瓦厂开装载机,趁着今天休息,他屋里屋外四处看看,有没有地方需要修整。刘崇能一家2015年搬到新房居住,一家人感觉从“地狱”到了“天堂”。站在装饰华丽的屋前,刘崇能享受着暖和的阳光,回忆起自己一路走过的人生,惆怅感慨。离这里几公里外的一座山头,刘崇能的老家就在那里,那里有一间土瓦房,是刘崇能长大的地方,后来他结婚了,土瓦房变成婚房。

由于环境恶劣,道路闭塞,周围没有邻居,刘崇能便想着改变命运,他跟随家乡人外出务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施展自己,做过搬运工、电工、焊工等,后来学会了开装载机。一路艰辛走过来,他有了一些积蓄。

回到家乡,他看到水泥路面也从自家老屋房前的山间经过,村庄里的环境美了,房屋靓了,他决定找一块宽阔的地方建一栋房屋,带领一家人过舒心的生活。

现在,那间老屋依然孤零零地伫立在山头,老屋周围的土地上,刘崇能种上绿化树和经济林果,有茶花、樱花和桂花,它们与老屋相依相伴。“以前从老屋走到建新房的地方,要一个小时,现在路面平坦了,开车几分钟就过去。” 刘崇能说,瓦厂很近,开装载机不是很累,没事的时候,他会开车去看看树木和老屋,走进小屋坐上片刻,这样,更能体会社会的变化和生活的美好。

站在田合村委会门口,站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能俯瞰整个村庄,村庄在金黄色的阳光里恬静、安详,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时光里注视着儿女们的幸福成长。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鲁甸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