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那些年的那些事儿

 2018-09-07 15:5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戴昌燚

父亲是一名乡镇烟叶站的退休职工,今年67岁,有三儿两女。我是家里的“小幺儿”,哥哥姐姐都已成家,因忙于工作常年在外,于是我就成了陪伴父亲最多的人。或许是由于年纪大了的缘故,父亲越发清晰地记得很多年轻时候的事儿。每当我坐在他身旁,他便会不由自主地回忆那些遥远的往事。

一碗猪油

“现在的光景儿真是好啊,以前做梦都没想到,我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改革开放初期,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自然拮据,我们天天盼着过新年。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往往是过年前几天才摸黑到家。我的家乡水磨镇海拔较高,是高寒山区。二月里,大雪封山,山路陡峭狭窄,积雪掩盖了路径,没过膝盖,只能一边走一边“打道”。父亲一手扛着年货,一手扯着树枝,一脚稳住重心,一脚把雪推开,在山路上使劲儿踏出一个个“泥窝”,后面的人踩着“泥窝”跟着走,一天的时间基本都在赶路。

大年三十这天,母亲一大早就把父亲从集市上买来的猪肉剁成肉馅儿,中午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之前,父亲总会先喝一碗温热的猪油下肚,这似乎成了他过年时候的习惯。喝完以后,他会乐呵着说:“一年没进油水了,先喝碗油润润肠道。”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条条狭窄陡峭的山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我们也不再为了吃一顿猪肉而发愁,可父亲的话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每逢过年时节,窗外白雪皑皑,父亲总会感慨万千。我心想,他大概又忆起了前些年在大雪里“打道”回家过年时的情景,看着丰盛的年夜饭,父亲还是会打趣地说:“山珍海味,不抵一碗猪油的香味。”

爷爷的“怪病”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让农民获得农业生产自主权,农民自己种粮卖粮,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可正是到了可以“吃饱肚子”的这一年,爷爷却因病去世了。改革开放前,爷爷为了多挣工分,经常下地干重活,身材高大的他每天只吃一碗野菜糠糊糊,要么就是一碗“面面饭”,经常吃不饱。

1986年的冬天,爷爷病倒了,吃什么吐什么,连喝水都会呕吐不止。父亲请来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给爷爷看病,医生说爷爷是吃错了东西,还有人说爷爷是冲撞了神灵,得了怪病,要“喝鸭血”来驱邪。父亲不信邪,用马拉的平板车把爷爷送到了昭通市医院,医院诊断出的结论是:爷爷已经是食道癌晚期了。父亲说:“当时的医疗水平差,‘食道癌’这种病我还是头一次听说,你爷爷吐了四个月,饿了四个月,都瘦成个皮包骨了,最后就像是被活活饿死的一样。”爷爷饱受病痛的折磨,去世的时候才59岁,还没来得及过上一天好日子,就与我们分别了。爷爷离世的时候,父亲的眼里饱含了无奈和伤感,连续好几日没有说话。现在,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说:“生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平时吃肉都舍不得,更不敢生病,即使生了病也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如果你爷爷能赶上现在的医疗条件,最起码不会走得那么痛苦。”

四十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四十年,父亲从青年步入了老年,满头的青丝变成了稀疏的白发。父亲真的老了。六月初九,是父亲67岁的生日,我们买来蛋糕为父亲庆生,看着星星点点闪烁的烛光,父亲眨巴着眼睛,笑得像个天真的孩童。

(作者系鲁甸县梭山镇查拉村大学生村官)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改革 40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