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打扫卫生:镇雄县乐利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与启示

 2018-07-09 16: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省委政研室、昭通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昭通市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经过“破窗效应”到“自我改变”到“习惯使然”的嬗变,使一个曾经垃圾靠风吹、道路污水流、群众抱怨多的贫困村,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脱贫攻坚示范点,探索了一条从打扫卫生到乡村治理的路子。

一、变“破窗”为“风景”

乐利村位于镇雄县北部,距县城62公里,全村辖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有1320户5640人,曾经有贫困户336户、贫困人口1598人。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贫困人口多,村庄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破罐子破摔,对村内事务漠不关心,垃圾随处乱扔,污水随意排放,打架斗殴、不孝敬老人、邻里关系紧张等问题时常发生,形成典型的“破窗效应”,而类似乐利村的这种情况在镇雄县有一定普遍性。

为改变这种状况,2016年7月,镇雄县委政府决定集中4个月时间,把乐利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试点,“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打扫卫生”,决心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消除“破窗效应”,引导群众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并明确“八有”目标,即带动村庄有发展、有变化,群众有收入、有保障,环境有文明、有和谐,全县有样板、有标杆。

照着“八有”目标,镇雄县及雨河镇两级党委政府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风貌改造、镇彝威革命老区三年行动计划等工作,对乐利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进行了统一规划,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彻底改造,逐一补好“破窗”。一是完成了村庄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内道路、绿化亮化、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筹集社会帮扶资金修建幼儿园、图书馆、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爱心家园等公共活动场所;三是趁热打铁对村内私搭乱建的违规建筑进行集中清理,拆除违法建筑6宗800平方米、危旧房屋26宗3200平方米;四是进家入户开展家庭卫生和家居环境整治改善;五是为巩固整治成效提供必要保障,雨河镇购买了2辆垃圾车、1辆宣传巡逻车,招收了8个环卫工人长期清运河道、路域、集镇卫生垃圾,沿镇威二级路修建垃圾池28个,建立生活污水处理厂等,辐射周边三个建制村。

经过4个月的集中整治和不断巩固发展,今天的乐利村已经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村庄,成为镇威公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进村后,我们看到的是整洁的街道、绿荫的河道、清澈的河水,以及村民灿烂的笑脸,随机走进村民家里也都是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村民们得知我们来意时,都争着对我们说“在这样漂亮整洁的环境中,不忍心、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由“脏乱差”到“美丽好”,环境的改变也改变了村民的心态,村民们有了更多积极上进的追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乐利村没有一户因环境整治拆迁而上访,至今其他上访也没有。 

二、变“要我做”为“我来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乐利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期间,县、镇、村各级党员干部都参与其中,身先士卒,带着群众一起干,有时开群众会议到凌晨,各级党员干部反复给大家讲意义、讲前景、讲规划、讲政策,不断消除群众抵触观望的情绪,努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乐利村还成立由驻村工作队员、村党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组成的先锋队,建立临时党支部,佩戴党徽、亮明身份,联系、服务、引领、示范群众。在调研中,71岁的黄天正老人主动给我们看了他用文字记录的一段难忘的经历,2016年9月21日的晚上,天降大雨,他从窗子里看出去——“我们的县镇领导及村三委同志,不怕疲劳和牺牲,废寝忘食,带着群众种植花草树木、疏通河道、排通山水,保护民生环境,满身拖泥带水地干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左右”。干部、党员带头干,让更多“吃瓜的群众”逐渐加入进来,最终使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乐利村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得跟上,否则,好得了一时,好不了一世。如何让一时之举成为常态,乐利村一是订出村规民约,使维护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有法可依”。二是发挥“乡贤”的引导督促作用,由老年协会、妇女协会隔三差五组织成员在村内巡查,一旦发现有人乱扔垃圾或有不文明行为,就用乡村特有的方式对其进行劝说和批评教育,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公共环境相对好管理,但家庭环境怎么管,对此,村委会也有“绝招”,他们组织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成员,定期不定期进行入户检查,对家中卫生差、物品乱丢乱放的“现场指导”,对个别“懒人”,手把手教叠被子、打扫卫生,上门三次还不改的,就利用村内小广场上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挂名通报。久而久之,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人开始感到被邻里看不起、被嘲笑的压力,也开始主动要求上进。

为巩固扩大环境整治的成效,雨河镇还组织当地的致富能手、土专家、土秀才以及村中有威望的乡贤能人现身说法,把自己勤劳致富的做法与其他村民分享,把自己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展现给其他村民看,通过“一家做给一家看、一个跟着一个干,已脱贫的群众一户连三户,从挣钱到持家,推心置腹讲实话,互相帮带教做主”,让更多群众看到搞好卫生不是小事,村中的能人、贤人个个都有干净整洁、和谐美满的家庭。我们在一户人家走访,留守老人自豪地说:“小孩很成器,通过读书走到了大城市,如果家里面乱七八糟,会给远在城市的儿女丢人,也没有成功家庭的样子”。

乐利村通过干部带头和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改造人居环境,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使群众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找到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变“制度”为“习惯”

只有一代人养成习惯,才能代代传承下去。乐利村先用制度来约束全体村民,制定了“门前三包”制度,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把环境卫生管理划分为家庭区域和公共区域,各家负责家庭区域内卫生整洁有序和门前公共区域绿化美化,互相教育引导邻里主动参与卫生管理;公共区域由村委会设立公益岗位,聘请贫困群众组成保洁队伍。

为保证制度能够有效执行并长期坚持,乐利村一方面坚决“执行”,不允许制度有“破窗”,例如成立由村委会、老年协会、妇女联合会和党员代表组成的卫生管理队伍,对“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情况适时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求整改;针对不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完善的家庭,定期汇总至村委会,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挂名通报,并不得参加村委会组织的任何评先、评优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村委会牵头,联合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和党员代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评比活动,将各家各户卫生整洁、文明新风、尊老爱幼、诚信守法、勤俭持家等纳入评比内容,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评比,年终进行一次最终评比,针对年终评比结果,对评优居民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拒不配合又情节严重的取消相关惠农补贴。调研中,我们看到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和“好婆婆”“好儿媳”的家庭,都把村委会颁发的牌子挂在家门口最显眼的位置,而被评为“好婆婆”“好儿媳”的女主人则显得非常的自豪。村干部介绍,村民非常看重这些荣誉,把其视为家庭和谐满美的象征,每年都会积极争取。与此同时,还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通过学校加强对小学生环境卫生意识的培养,再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人居环境整治深入人心、成为共识。一位70多岁的大爷乐呵呵地告诉我们,现在村里抽烟的人已经不习惯乱扔烟头了,偶然看到地上的烟头或垃圾,他和大家都会自觉地拾起来放到垃圾桶里。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乐利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增强了,生猪养殖场、苗圃基地、猕猴桃和板栗种植等一批产业发展起来了,全村有1900多人外出务工,2017年实现了脱贫摘帽,并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乐在当代、利在千秋”成为了乐利村最真实生动的写照。

2016年8月,镇雄县全面部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将农村环境整治与脱贫攻坚、群众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公路沿线绿化美化等有机结合起来。由于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支持环境整治,越来越多的村庄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村庄文明卫生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村民们定时不定时打扫卫生公共卫生,家中整洁的会得到街坊邻居的称赞和羡慕,乱扔垃圾的会被过路的村民嘲笑并制止。我们在中屯镇松林湾自然村调研时,在田间一条水泥小路上偶遇几位拿着扫帚、长铲的妇女,其中一位是80岁的老奶奶,她们说有时两三天、有时三四天,只有看到道路脏了,就主动相约出来打扫卫生,交谈中她们欢声笑语不断,听得出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是对这几年家乡变化与发展的由衷赞许。 

四、几点启示

从镇雄县,特别是乐利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中,我们感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既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调研中,很多基层干部认为,这不仅仅只是打扫卫生,而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一个有效抓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村不扫何以谈乡村治理。实际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凝聚人心,组织群众,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社区治理水平,进而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效果。

2016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取得良好成效。最近,省委、省政府又全面部署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省各地涌现出许多好做法、好经验,镇雄县及乐利村是其中的一个样本,有几点经验可供参考。

一是集中统一行动。人居环境脏乱差,会带来“破窗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心态,影响了村庄的凝聚力、组织力,甚至消减了政策措施的执行力。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组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利于短期内见到成效,便于迅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举克服“破窗心理”。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防止生搬硬套。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相互促进,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鼓励和倡导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管。既要从上到下统筹部署、强化推进、干部带着干,更要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人人参与干。要防止越俎代庖,立足农村的事情用农村的办法来解决,尽可能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提升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群众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荣誉感、归属感。

三是形成风气养成习惯。建设好、维护好村庄人居环境既要制度化,更要使之成为一方风气和自觉习惯。这就要靠严格执行可操作、有实效的村规民约,同时,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干净整洁等内容,积极开展能激发农民荣辱观上进心的各类活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自立自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而由打扫卫生入手,推动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调研组成员:省委政研室徐畅江、祝炳水、李雪巩、万超昭通市委政研室李平、罗勇)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镇雄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