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界同仁眼中的麦芒: 他用毕生心力抒写“诗歌人生”

 2018-05-23 14: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 记者 刘静涛 )“诗的简短是诗歌内容对它形式的召唤,短诗更需凝练和魄力。”“不得不承认,短诗不利于叙述的展开和情感的表达。”“诗歌不能拘泥于形式的限制,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诗歌的长和短不能成为作品好和坏的评判标准”……5月22日上午,在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一场关于诗歌的“长”“短”之争正在展开。

这是发生在昭通老诗人麦芒(真名艾飞)文学创作40周年作品研讨会上的一场唇枪舌战。昭通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陈真永,副市长吴静出席活动。

著名诗人、《十月》诗歌编辑谷禾,著名评论家、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剑华,青年评论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团委书记顾超,著名作家、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性能,著名诗人、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雷平阳,著名评论家、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骞,著名作家、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纳张元等人与昭通本土作家、诗人、评论家一道,对麦芒的文学作品进行研讨。

“昭通文学奠基人”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包括麦芒在内的昭通老一辈文学艺术大师们,为“昭通文学现象”“昭通作家群”的出现,播下了文学的火种,让昭通这片曾经的文学荒野,出现了一抹亮丽的绿色,无愧于“奠基人”荣耀。副市长吴静认为,艾飞是昭通当代诗歌的拓荒者之一,是昭通第一个在《诗刊》发表诗作的诗人,对昭通同辈及后辈诗人产生了一定影响;谷禾表示学生时代就手抄过麦芒的诗作,麦芒的诗作融入了对于诗的艺术形式的追求,字数少,但充满哲理;雷平阳表示,麦芒是自己写作的启蒙者,是昭通文学的先行者,正是那一批诗人的努力,让昭通这片土地成为了“诗歌的土地”;纳张元认为,昭通文学现象能形成目前的气候,来源于麦芒这样的一批作家的言传身教;昭通籍诗人王单单、阮殿文等人则说,麦芒这一批诗人,为年轻诗人开道,让后来者少走了很多弯路,是学习的榜样;昭通诗人夏文成则认为没有一代代艺术家的探索创新,就没有昭通艺术的传承。

创作“求精”

1979年10月,麦芒在《诗刊》刊发一行诗《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不久在报刊上引起争论并轰动一时,连创了迄今中国汉字“稿酬”之最(每字111元)和“世界上内容最短的版权官司”(只有九个字)两项记录。麦芒一生坚持短诗创作,被一些评论家誉为“麦四行”“短章圣手”“诗痴麦芒。”

研讨会上,麦芒本人表示,自己一生的创作“求精”,专攻微型诗写作,从1——3行体,写到4行体、六行体,再到12行以下、12——60行以下,形成了自己的诗歌表现形式。针对麦芒这一写作特点,与会评论家展开了激烈争论。

“能用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就把看到的对象写出来,这样的文字功力不得了,麦芒先生对短诗的热爱超过我认识的所有诗人,他的诗虽然短,但能以小见大。写人则迅速抓住人物特点,写事则充满了对时代的拷问,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民族前进之路的思索,质量很高。”李骞直白表示了麦芒短诗表现形式的喜爱。大部分人跟他观点一致。纳张元认为这样的写作方式精益求精,折射了麦芒对于文字的敬畏和珍视,这样的一种坚持值得敬佩,也值得传承和发扬。昭通作家陈剑宁则认为,麦芒的诗歌形式句型排列方方正正,节奏明快、疾徐有度,具有一定音乐美、建筑美,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便于学记运用。



“诗歌人生”

麦芒人生经历可谓一路艰辛一路歌。他当过流浪者、工人、摄影师、撰稿人……后因写作改变命运,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麦芒自幼爱好文学,虽历经坎坷,却勤于读书思考,坚持业余创作。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及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发表文学作品近200 万字,出版诗文集9部,获奖10余次。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麦芒40年来“终其一生,九死不悔”从事诗歌创作。


(收藏单位向赠书作者颁发收藏证书)

“麦芒的诗作充满哲理,作品融入了作者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对命运的思考,他的一生,孜孜不倦书写人生的诗行,以其厚重的作品,组成了其灿烂的诗歌人生。”谷禾对于老诗人的不懈创作充满敬仰。“唯有有趣的灵魂,才可能洞察诗歌的真相,麦芒是他的时代昭通最优秀的诗人,犹如一道闪电撕开黑夜。他在时间的缝隙中踽踽独行,背影有一丝悲壮,正因为这样才让人敬仰。”王单单诗意的语言背后,是对老诗人诗歌人生的致敬。“麦芒老师微型诗蕴含的张力不容小觑,以自然之物讽刺现实,利用诗歌这一特殊武器批判现实,直面现实敢于批判,作品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老诗人不顾生活困苦,把诗歌当做毕生事业来经营,生命不息思考不止,其孜孜不倦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值得所有年轻人学习。”夏文成的评价由衷而恳切。

(相关领导及作者向读者赠送麦芒诗文集三卷本)

(相关领导及作者向读者赠送诗集)

“把住了时代脉搏”

研讨会上,针对麦芒成名作,即1979年发表于《诗刊》的一行诗——《雾》,评论家们发表了很多见解。胡性能认为,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意识领域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引起了一场文化反思,很多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纷纷投入这次反思,形成了一股春天的交响曲。麦芒就是其中一个,短短一行诗“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对时代进行拷问,给人以警醒,至今仍能引人反思。他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是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塑造力量,麦芒有了一首传颂广泛的代表作,足以告慰一个诗人的艺术人生。李骞则认为,麦芒的作品最能以小见大,小到对一粒尘土、一片树叶、一个人的写作,大到对宇宙的思考,背后都蕴含着对民族前进之路的考量,对刚刚过去的时代的拷问。纳张元说,老诗人视野非常广阔,他的作品书写动物、植物、历史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把所见到的每一件东西都写进去,他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更有一个善于思考得大脑,他关注和审视的无所不及。

“有我”之境

研讨会上,评论家们都注意到麦芒老师作品表现的一个特点——“直抒胸臆”,大家认为他这样的表现形式富有真情实感,眼睛常常盯住身边的事情,寻找他想要的诗歌,把生活当做了美学的话语,体现了对于美学的极致追求。“麦芒的诗很朴实,朴实得像梦中的呓语,麦芒的诗很天真,天真得像孩子的傻话。他总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文字像清泉荡涤般地清纯,如赤子之心一般真诚。”原昭通师专校长、昭通书画研究院院长陈孝宁高度评价麦芒直抒胸臆的写法。“麦芒把传统诗歌中有感而发的创作形式践行得很真诚,他们这一代人,总是目光向外,总是在不断审视自己,这是年轻一代应该学习的。中国古代诗歌是有‘我’在背后的,无‘我’就能难打动别人。文学作品要有生命力,这个‘我’的存在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你不在‘现场’,是很大的失职。麦芒老师的‘有我’之境,对于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值得静下心来思考。”雷平阳以一个青年诗人对话老诗人的方式,提出了对于诗歌创作必须“有我”的看法。顾超则认为,写诗作者一定要“在场”,否则诗里不会有真情实感,有“在场”感,诗才会有生活气息,有生命力。

研讨会后,陈真永、吴静、铁云峰、陈孝宁、吕亚平、陈永华等相关领导及作者麦芒为昭通学院人文学院、昭通文学创作中心等部门赠送麦芒诗文集三卷本(《麦芒诗抄》《麦芒小诗精选》《诗痴麦芒-麦芒诗文评论集》)昭通市图书馆、昭阳区图书馆相关领导为赠书作者颁发了收藏证书。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